考研网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43)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43)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历史学专业课的复习需要考生把握历史脉络,统筹历史发展,将平行和交叉的历史时间和知识点捋清,把握好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够在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图谱,加深理解和记忆。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梳理中国古代史知识脉络,帮助考生筑建知识框架,为后续复习打好前奏。

  下面请看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43)

  五、辽、西夏的兴亡及与北宋的关系

  (一)辽在北方的统治及辽宋关系

  1.辽的建立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最早活动于今内蒙古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北魏时,契丹族从鲜卑宇文部中分离出来,日益兴盛,不断向南发展,与中原政权接触。到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时,击败唐代刘仁恭军,大破室韦,声威大震。905年与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结盟。在南征北战中俘虏大量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人民为奴隶,使其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907年,阿保机被推举为新可汗。916年,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契丹,是为辽太祖,建元神册,都上京(太宗时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他扩充军队,创契丹文字、成文法,对契丹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926年,攻灭了契丹的世仇、粟末靺鞨为主建立的渤海国,把契丹的东方国界扩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东北至今外兴安岭。同时南下侵扰幽州,936年,耶律德光以抗击后唐、帮助石敬瑭称帝为条件,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947年,辽军占领开封,辽朝贵族以牧马为名,纵兵四出动掠,叫“打草谷”。改契丹国号为辽。

  2.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辽朝幅员万里,地跨长城南北,境内民族众多,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阶段。与此相适应,其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以国制治契丹”,南面官“以汉制待汉人”

  (2)皇帝的四时捺钵制:契丹皇帝在建国以后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四时转徙、车马为家的生活方式,采取四时巡狩制。巡狩地的居所,即称“捺钵”,系契丹语“行在”、“行宫”之意。一年四季的捺钵各有不同,有时同一季节内的捺钵地也无定所。

  (3)实行头下军州制,俘虏而来的头下户既依附本主,又受朝廷统治,他们逐渐演变为二税户,意味着封建因素的增长。

  (4)丁壮皆隶兵籍,士兵一切自备,人马不给粮草,仰仗于“打草谷”。

  辽朝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辽朝把长城南北统一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进步,尤其是对长城以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2)辽朝时期各族杂居的局面有利于民族融合,不仅契丹族自身发展,而且在它的带动下,女真、室韦等东北各族也有所进步,并在后来的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3)辽朝与中亚、西亚都有贸易关系,它沟通了东方与西方的联系,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3.辽宋关系

  (1)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

  宋太宗(976-997,在外21年,五个年号:太、雍、端、淳化、至道)即位四年后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出兵攻打北汉,灭亡北汉后,又乘势攻取辽的燕京,想一举收复燕云。宋太宗率军抵达燕京城南,宋军初战告捷,辽的各州县长官纷纷投降。七月上旬,宋军与辽军激战于燕京西北郊的高粱河,宋军虽然奋勇作战,但终因连续作战,极端疲惫,援军不济,在辽朝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左右夹击下,半月攻不下燕京,只好败退。宋太宗还在混战中腿部中了两箭,最后是乘坐驴车随溃军南逃至涿州,十分狼狈。但辽军也因受到重大伤亡,追至涿州后即退兵,没有进入宋境。宋太宗企图乘消灭北汉之势,一举攻占辽燕京的策略,因高粱河之战大败逃归而告破灭。

  雍熙三年(986)正月,经过几年的准备,宋太宗决定分三路北伐辽军,直取燕京。这次他没有亲征,但是他用阵图遥控亲自指挥战斗。这就是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的最后努力,它的失败对宋辽双方以后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宋朝来说,雍熙北伐的失败在君臣将士中间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宋朝彻底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梦想,把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对辽采取守势。在宋辽边境保州以东到海滨,修筑许多塘泊、水田,构筑交通障碍防线;以西到太行山,种植大批榆树、柳树,构筑森林防线,增加巡防兵力。对辽朝来说,高粱河之战和反击雍熙北征的胜利,保卫了作为辽朝立国生命线的燕云十六州,表明中原国家与辽朝对这块农耕地区和军事重地的长期争夺画上了句号。从此以后,这一地区在辽朝的统治下,社会经济有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成为辽朝防止中原国家长驱深入的军事屏障。

  (2)辽军南征与“澶渊之盟”

  内容是:一,宋纳银绢: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作军饷;二,议定疆界:双方以白沟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为界,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三,约为兄弟:宋为兄,辽为弟,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四,双方不得收留对方的逃亡人员;五,双方不得构筑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澶渊之盟”是在宋军占据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与辽军签订的和约,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看法不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此,你了解多少?你又如何看待这些争议?宋与辽为何又能长期和平相处?

  讨论

  (二)西夏政权的兴起和宋夏关系

  1.西夏政权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西夏是西北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是羌族的一支,汉朝以来就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的山谷间过着畜牧生活,唐代赐姓李氏。宋太祖时向宋朝进贡,宋太宗、宋真宗时,李继迁时叛时降,并和辽朝联合共同对付宋朝。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攻下北宋的灵州(宁夏灵武)并迁都于此。景德三年(1006),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与宋议和,宋朝封他为西平王;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在保安军(延安境内)开设榷场互市。(教材30页)1020年迁都至兴州(宁夏银川),宋仁宗即位后,又在宋夏边境增设了几个榷场,还有民间贸易,出现了“商贩如织”的繁盛景况。“朝贡之臣,每来如家。马牛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不绝于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蓄积了财力。宋仁宗明道元年年(1032),德明死,子元昊袭位。“元昊,性凶鸷,多猜忌,晓浮图学,通汉文字。既长,数劝德明反”。(《东都事略》卷一二七)元昊即位后首先放弃唐、宋王朝赐与的李、赵二姓,改本家族姓氏为嵬名氏,又自行创立开运、广运等年号。下达秃发令,恢复本族旧俗,在攻占西北大片土地之后,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建都兴庆府,创制文字――番书,字体与汉字一样,有楷书、行书、篆书

  2.西夏对宋的战与和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说:“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倾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饷,尚日夜惴惴然,唯恐其盗边。”(《长编》卷349)

  (1)夏宋战争 教材30-31页

  1040年,三川口之战或延州之战。宋败,主将刘平被俘。

  1041年,好水川之战或镇戎军之战。宋将任福轻敌冒进,结果全军覆没,任福战死,这是宋夏交战以来宋遭遇的最惨的一次败仗。宋仁宗因此贬了知州韩琦、范仲淹的官职。

  1042年,定川之战。宋军近万人被杀。

  (2)夏宋和议

  1042年,正当宋夏酣战之时,辽遣使递书,向宋索要被后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十县土地,并以举兵相威胁。宋廷惊慌失措,派富弼出使辽求和,最后以增加银绢各十万两匹才使其放弃了这一要求。同时,辽依照与宋的约定,派耶律敌烈等出使西夏,促令西夏与宋议和。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订立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新开放保安军、高平寨榷场,恢复民间贸易往来。

  讨论: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

  对于考研历史学的复习,考生需要寻找规律,加强知识架构建设。因为历史的知识很复杂也很混乱,需要考生捋清思路才不至记忆混乱。最后希望考生能够加强吸收理解,把握历史的脉络,掌握历史事实,贯通古今,争取为2014历史学考研打好专业课的基础,需要下载资料请关注资料下载中心,更多资讯同步尽在【考研频道】

  热文精选:

4月考研专业高校人气排行榜 “二战”考研:你准备好了吗?

2015考研文科十大热门专业推荐 2015年考研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课程推荐:

2015考研政英历史学全科签约联报班

2015考研历史学签约全程班

2015考研政治历史学签约联报班

【2015考研关注】

考研时间考研报名报考指南院校信息
注意事项
考研动态复习经验考研真题考研资料考研课程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43)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