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53)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53)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历史学专业课的复习需要考生把握历史脉络,统筹历史发展,将平行和交叉的历史时间和知识点捋清,把握好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够在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图谱,加深理解和记忆。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梳理中国古代史知识脉络,帮助考生筑建知识框架,为后续复习打好前奏。

  下面请看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53)

  二、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一)明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只有太祖,成祖二人;以后的皇帝或残暴、或平庸,没作出什么政绩。成祖以后是仁宗(一年),宣宗(10年),朝政借前代的基础稳固一些,至英宗以后,各方面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1.统治者集团内部矛盾

  (1)内阁倾轧

  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间。同时,大学士可参预机务,称内阁。清代也设内阁,但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随着皇帝的懒懦、宦官管事越来越多,内阁权力日重,就酿成了内阁之间的倾轧,宦官的专权,以及阁臣和宦官之间的矛盾。

  (2)宦官专权。

  本来明太祖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弊病,在强化专制集权的同时,对宦官的防范是很及时而严厉的。建明初年即说,宦官阉人“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则目蔽,用为心腹则心腹病”,并在殿堂立三尺铁牌,上书十一个大字“内侍不得干预朝政,预者斩”。但在靖难之役中,南京宦官给燕军提供情报,燕王旧邸宦官也有参战立功的,使燕王认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他开始重用宦官,给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开启了宦官干政之端。成祖以后直至明亡,宦官专权一直是难以克服的内患。

  最早专权的王振,原在东宫侍英宗,英宗继位时才九岁,长大亲政时,太后曾教给英宗凡事询问“三杨”,并要杀王振,英宗求情免。太后死后,王振无顾忌,拔去太祖所立禁内侍干政的铁牌,大臣们对之极尽谄媚,公卿称之为“翁父”,皇帝称为“先生”。接着是在英宗复辟中有功的宦官曹吉祥总领京师三大营,又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他的义子曹钦想当皇帝,率兵攻打皇宫,兵败被杀。宪宗时宦官汪直专权,控制西厂,“威势倾天下”,以致当时人“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朱天子”。说朝中一个小太监醉酒骂人,别人吓唬他说皇帝来了,他继续骂;说汪太监来了,他拔腿就跑。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北京城里传说朝中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大臣写奏章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刘瑾,一份给通政司转皇帝;并亲自设立和掌管“内行厂”,连东、西厂的人员也在纠辑之列。万历时,冯保专权,连皇帝都怕他。但须说明,这些宦官干政虽多,但没达到汉唐后期那样的程度,宦官可以废立皇帝;而终明一代皇帝始终控制着宦官,后来刘瑾也以谋反罪被诛。

  多数大臣都与太监有矛盾,但结果或被诛、贬,或卖身投靠,不敢与之抗争,更不敢批评皇帝。敢于直言者只有海瑞一人,海瑞给嘉靖帝上书,言朝政多弊,直言批评皇帝,嘉靖逮捕之,旁人劝道,海瑞上疏前已自备棺材,遣散家仆,诀别妻子,舍身进谏,嘉靖帝方作罢。但在明朝,这种刚直官吏极少,或参与内阁争斗,或附于太监之下,吏治不举,社会矛盾一向很尖锐。

  2.阶级矛盾

  (1)土地高度集中与赋税日益加重

  总之,明朝中叶政治上内阁倾轧、宦官专权,经济上土地集中加剧,剥削加重,从统治阶级内部到国家与臣民、地主与农民之间,矛盾一直很明显,整个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农民起义不断

  在流民增多的情况下,政府企图通过乡村里甲制禁止、阻止农民的逃亡,但财政税收,地租剥削的加重,迫使农民不得不继续逃亡。并且由于官府的镇压,流民的群伙越来越大,有组织有头领,甚至携带武器,冲进官府禁止进入的山林,占山为王。并由此发展成小股的农民起义斗争。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刘通、李原起义。

  刘六、刘七起义。

  这些流民起义虽然没有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也给明朝以强烈的震惊,尤其是使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明王朝的弊端和危机,开始了自我改革的变法运动。

  3.民族矛盾

  (1)明蒙关系

  土木之变?

  庚戌之变与隆庆和议?

  明世宗嘉靖中期,蒙古又分裂为40多个部,其中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势力最强,向明大举入侵。明朝这时内部矛盾更加尖锐,争夺内阁首府的斗争进入白热化。1550年(嘉靖二十九),俺答汗率军攻占大同,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内阁首府严嵩放弃抵抗,听任蒙古军队掳掠、抢劫了八天而去,史称“庚戌之变”。世宗去世,穆宗即位,改元隆庆。在大学士张居正辅佐下,加强北方边防力量,恢复贡市,俺答汗表示与明议和,隆庆五年(1571),明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子、侄也被授予官职。俺答汗死后,其妻三娘子控制政权,继续执行与明友好政策,没再南下侵扰,明政府敕封她为忠顺夫人。

  (2)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与明朝的援朝之役(朱绍侯书第350-352页)

  (3)欧洲海盗商人和耶稣会士的东来(朱绍侯书第352-356页)

  (二)张居正改革

  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朱绍侯书第276页),嘉靖一朝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100余万两。隆庆元年(1567)底,户部统计,太仓存银仅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禄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合计553万两,当时的现银只够支三个月。京仓存粮也只够支在京官军月粮两年多点,财政拮据到了可怕地步。张居正改革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的。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人,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进士,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条改革方案,未被采纳。隆庆六年,穆宗病故,继位的神宗仅只10岁,内廷由慈圣皇太后主政,外廷由高拱为首辅。不久张居正结纳宦官冯保,排斥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张居正遂以首辅的身份“任法独断,操持一切”,在全国范围发起一场变法革新运动。

  1、整顿吏治。

  2、整饬边疆。

  3.兴修水利:明朝的财赋供应地主要在江南,南粮北运,以漕运为便。但是,自正统以后,黄河屡屡溃决,给漕运带来了很大困难。张居正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及运河,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潘季训的治河办法――“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对其后数百年的河道治理都具有深刻影响。

  4.经济改革: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有:(1)赋役合并。把原来赋役分开,赋以田亩为对象,征收夏粮秋税,役分里甲(以户计征)、均徭(以丁计调)、杂泛(临时征调)三种,分别征调,改为统统合并为一,以田亩为对象,统一征收。(2)赋役一律折银。原来差役分力役和银役,这时也不再区分,改为一律征银。把力役改为雇役,农民交纳银两,由政府雇人代役。役银按丁数和田粮多少制定,实行部分摊丁入亩;田赋方面,除苏、松、杭、嘉、湖地区仍征收实物以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所有实物都纳银。(3)税摊丁田,官收官解。原来赋役的征收办法是,各省把州县应承担的赋役银总额平均分配到各县的土地和人丁,由里甲催督、粮长收解,赋役改纳银两后,不再由里长、粮长征收,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后上缴国库,简化了征收手续。

  作用:一条鞭法在1587年,已在全国各省推行。(1)一条鞭法使赋役负担比较合理、均平,保证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它改变的是赋役征收方式,并不是削减赋役总量,在不同程度上将役银摊入田亩,把原来以人丁为主改为以田亩为主,田多赋多,田少赋少,从而使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增加了负担,无地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同时,一条鞭法把一切苛捐杂税归并为一种,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从中营私舞弊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一条鞭法实施后,田不荒了,人不逃了,生产发展了,钱粮也不拖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保证。(2)一条鞭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允许农民输银代役,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从国家繁重劳役下解放出来,可以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3)一条鞭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差役折银,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从而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雇用劳动力。赋税征银,部分农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因而扩大了农村商品生产,刺激了货币地租的发展。一条鞭法规定赋役按土地征收,减轻了对手工业、商业对剥削,给工商业对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讨论: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比较;一条鞭法的缺点是什么?

  (三)商品经济货币的发展

  第一, 农业的增长和发展

  1.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经济作物迅速发展

  由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和明初奖励种植经济作物政策的引导,明中后期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无论种植面积、品种、产量都有明显提高。除了桑叶、棉花、茶叶、蓝靛、甘蔗、药材、果树外,油料作物花生于明中后期开始引进种植,烟草也于万历年间由吕宋引进闽广,成为明代后期福建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清代康乾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展,形成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著称的专业地区。例如晚明开始在福建种植烟草,康熙年间已传至湖南、广东、直隶、河南、陕西等省。清前期福建所种茶、腊、苎麻、蓝靛一类经济作物占到全部土地 1/3),烟草占地则至6/10~7/10,对传统农业结构有所突破。经济作物迅速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充足原料,其本身大多是为市场生产的商品,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明中后期的手工业,尤其是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无论行业种类、数量、规模、产量,还是工具、生产技术、质量经营方式等都有很大提高。

  作为明代最为重要的手工行业纺织业,生产工具较前大有改进。

  江南五大手工业区: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

  第三,工商型城镇的兴盛

  沿运河的如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沧州等,迅速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性城市。由于长江上游的开发,长江在东西交通上的地位日益突出,沿江兴起了芜湖、九江、汉口、荆州等城镇,成为商业中心。江浙地区的新兴市镇星罗棋布。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又陆续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这些城镇大多是因为拥有特种手工专业以及商业往来频繁而兴盛,成为某种手工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并因此聚集众多牙行、商贾和行会。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 5府,是江南最繁华的城市。围绕这些中心城镇,分布着许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镇、嘉兴的濮院镇、松江的枫桥镇等等,大都是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特色的生产型市镇。周围百姓将棉布、桑丝、家畜、鱼虾等送到镇上发卖,镇上牙行收购后或批发给外地商人,或利用收购的这些原料和当地的其他资源进行手工业生产。同时,这些市镇又是文化娱乐中心,市镇上有酒楼、茶肆、寺院,常常有赛会娱神和平话、说唱、戏文演出。这些新兴市镇是明代城市发展新的转折点和明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

  第四,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从唐宋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最终取得了明朝政府法定的钞币,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明初曾实行纸钞,一度禁止民间金银交易,英宗时放松银禁,从宣德年间开始的赋役征银的改革,到一条鞭法,规定赋役一概征银,官吏薪俸、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市场上的商品也普遍用银计价交易,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福建地区甚至“虽穷乡亦有银秤”,贵金属白银已成为通行的主要的货币。由于白银广泛流通,供不应求。嘉靖、万历年间通过海外贸易形式从国外输入大量白银。货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提供方便,刺激、推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货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第五,商业资本活跃:商人结成商帮,成立会馆,直接投资于手工业

  白银也成为商人、官僚、地主积累财富的手段,使资本集中。明中后期商人数量增多、商业资本活跃,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地区性商人和商业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他们人数多、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其次是晋商、江右(江西)商;再次是吴越商、闽商、粤商、关陕商、洞庭商等等。为便于异乡经商和联系乡梓感情,互帮互助,他们组成商帮,在各地设立会馆。他们主要从事贩卖手工业原料、商品粮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他们或贱买贵卖,或长途贩运,大规模批发。有的还兼营高利贷、典当或开设钱铺、兑店及牙行经纪等金融机构,并形成会票制度。有的甚至操纵金融,回钱取利。也有个别商业资本投入手工业部门,购来原料,直接加工成商品,再行贩卖谋利。这些商帮,操纵中国的商业和市场达几百年。

  (四)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是在元代版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因为元人善攻不善治理,明代才设置了比较稳定的机构;明代的边疆各族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进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将明清结合起来看是奠定中国疆域与布局的完整过程。

  1.藏族与西南地区

  终明之世,西藏掌权的教派都受明王朝册封,常到京朝见,有时一次来数百人。明王朝除赏赐之外,还在今甘肃,青海、四川诸地设“茶马互市”。

  2.畏兀族与西北边疆

  明初天山南北是畏兀人居住的地区,由察合台的后代统治,分裂为许多封建政权,最大的是于阗和别失八里,彼此纷争攻掠,但与明无冲突。洪武二十四年,别失八里的首领(汗)遣使向明朝贡马;永乐二年明军占据通往西域的要道哈密城,册封其王为忠顺王,以后历代都受明王朝册封,到宣武时,畏兀族向明王朝称臣的达七八十部。

  但十五世纪中期,吐鲁番部兴盛,兼并领近部落,攻占哈密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

  3.苗、瑶、壮、彝、高山等族

  4.满族与东北地区

  明代,在东北地区居住着朝鲜、蒙古、赫哲、鄂伦春、女真、达斡尔等民族,其中女真族人口最多,散居范围最广,势力最大。

  (1)奴尔干都司的设立

  (2)后金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旗制度:这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创建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 会组织形式。它以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为 标志。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增强了军事力量,而且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清政权建立: 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是为清太宗,次年改元天聪,皇太极即位伊始,便下令压缩庄园奴仆数目,并把“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实际上成为个体依附农民。这是生产关系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加快封建化进程,和原明辽东封建生产关系大致相同,汉族人民和后金政权的矛盾有所缓和,上层官僚更成为后金的有力支持者!在上层建筑方面也仿明制,于天聪、崇德年间不断设置和健全政权机构,建立起皇帝直接控制的咨询和办事机构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院、理藩院,合称“八衙门”。皇权不断加强,旗权逐渐削弱,“君臣之分定,八固山共治之法除矣”。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正式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皇太极统治时期,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国家机器已基本奠立。

  (3)明清间的战争

  1619年萨尔浒之战:公元1618,努尔哈赤起兵攻打明朝。次年,明军兵分四路进攻后金。萨尔浒一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各个击破,大败明军。从此,后金步步进逼,明军转而实行战略防御。

  1621年辽沈之战

  1622年广宁之战

  1626年宁远、宁锦之战

  1626年入口之战

  1641年松锦决战

  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关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这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问题,这一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同时这一问题也十分复杂。学术界关于中国究竟什么时间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尚有分歧,主要有以下观点:(1)唐天宝萌芽说 ,以孔经纬为代表。根据是太平广记中何明远,仙君山草园等资料。(2)北宋萌芽说,以柯昌基为代表。根据是北宋矿业等行业雇佣关系已是自由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3)南宋萌芽说,以傅筑夫为代表。认为在苏杭地区首先产生。后改为唐宋萌芽说,甚至两汉萌芽说。(4)明代萌芽说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又有初期、中后期之分。(5)清代萌芽说。

  对于考研历史学的复习,考生需要寻找规律,加强知识架构建设。因为历史的知识很复杂也很混乱,需要考生捋清思路才不至记忆混乱。最后希望考生能够加强吸收理解,把握历史的脉络,掌握历史事实,贯通古今,争取为2014历史学考研打好专业课的基础,需要下载资料请关注资料下载中心,更多资讯同步尽在【考研频道】

  热文精选:

4月考研专业高校人气排行榜 “二战”考研:你准备好了吗?

2015考研文科十大热门专业推荐 2015年考研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课程推荐:

2015考研政英历史学全科签约联报班

2015考研历史学签约全程班

2015考研政治历史学签约联报班

【2015考研关注】

考研时间考研报名报考指南院校信息
注意事项
考研动态复习经验考研真题考研资料考研课程

距离考研报名还有149天,请大家关注【2015考研报考指南专题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53)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