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12月15日,南都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获悉,著名法国文学学者、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柳鸣九,因病于15日凌晨在京逝世,享年88岁。

他是我国自行编定的第一部大规模、多卷本的文学史《法国文学史》主编和主要撰写者,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作为“副业”的文学翻译也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小王子》《局外人》等名译存世,2018年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柳鸣九曾说,自己是个“搬运工”,终其一生,不过是把书本与知识搬来搬去。他性格低调而著译等身,因为他信奉“出成果才是硬道理”。



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

柳鸣九原籍湖南长沙,1934年农历二月初四生人。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即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研究外国文学。1982年,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柳鸣九于1987年接任会长,任上主编的《法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体系严整,史料丰富,堪称领域内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自行编定的第一部大规模、多卷本的文学史,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在学术界,柳鸣九被誉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这并不是说由他第一个将萨特作品引介到国内,而是肯定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表现出的学术胆识、对萨特研究的推动之功。

1980年,法国存在主义巨匠萨特去世,柳鸣九撰写长文《给萨特以历史地位》,对萨特的哲学理论、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做了深刻、辩证的批评,文章在《读书》杂志刊出后,打破了外国文化思潮研究领域、乃至于整个知识界的思想桎梏。他的专著《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主持编选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等,后来也备受追捧,在社会上掀起了“萨特热”、法国文学热,影响深广。

回忆这段经历时,柳鸣九曾语带幽默地形容,这段经历是为萨特“挺身而出”、“代办‘签证’”,反映了中国学术文化领域的一个时代侧影。

耄耋之年不放弃笔耕

除了著书立说,柳鸣九还有诸多成就斐然的“副业”。

早在大学时期,他就用课余时间练习翻译,最早的译作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几十年学术生涯中,尽管史论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心力,柳鸣九还是积攒了不少翻译佳作,其中就包括《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局外人》《小王子》等,问世后多次再版,屡获好评。2018年11月19日,他以84岁的高龄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却认为是一份“意外”。

在散文随笔创作上,柳鸣九也笔耕不辍,自言此为“性之所至,触及世间万物莫不碰撞出火花”,1979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散文集有《巴黎散记》《巴黎名士印象记》《米拉波桥下的流水》《父亲、儿子、孙女》《且说这根芦苇》《回顾自省录》《友人对话录》等,部分篇章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其中有数本散文作品,是他卧病期间通过口授撰写。事实上,他多年受帕金森病、脑梗、视力减退等病症所苦,却没有放弃笔耕,直至2018年还在操持翻译界的“化境论坛”,并主编“化境文丛”。

柳鸣九的主要著述,被汇集成15卷、共600万字的《柳鸣九文集》出版。而据他自己估算,一生编选的图书“可能有500多册”,且对具体的编辑工作是真正的亲力亲为。

他说:“我是桥上的搬运工,是中西文化交流桥上的搬运工。我的认识与准则很明确,那就是成果才是通行证,出成果才是硬道理。”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