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西南交通大学考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2022)

西南交通大学考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2022

引用论文

Liu, Y., Yang, B., Xiao, S.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Parameters on the Responses of a B-type Subway Train. Chin. J. Mech. Eng. 35, 85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0033-022-00755-8

(戳链接,下载全文)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列车的耐撞性是保护乘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欧洲和北美已经成为强制法规要求。轨道车辆具有长编组和大重量的特点,碰撞时携带的巨大动能导致车辆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同时产生冲击加速度,引起乘员伤亡。最大程度得保持列车或车辆一次碰撞后结构的完整性、降低冲击加速度,减缓乘员与车辆内部结构的二次碰撞,是保证乘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围绕列车耐撞性能,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总体可以概括为:在全局层面上研究编组列车的碰撞响应及能量管理,包括吸能结构的位置布置、吸能次序优化等;司机室、内装结构优化及乘员二次碰撞损伤评估等;基于吸能最大化,在局部层面上设计特殊的吸能装置,优化提升吸能装置的吸能性能等。车辆设计质量M、碰撞速度V是影响列车碰撞行为的两个关键因素,却鲜有相关文献研究其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同时,空行程D(头车半自动车钩剪切后防爬器接触前列车运行的距离)对不同界面吸能装置压缩行程也有显著影响。论文以一典型6车编组B型地铁列车为对象,建立一维碰撞动力学模型,定义列车综合耐撞性指标TS(沿列车方向总压缩位移)、TAMA(列车碰撞总体平均加速度),在标准碰撞工况下(25km/h),研究车辆设计重量M、空行程D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规律及耦合作用相关性;基于拉丁超立方法(OLHD)、响应面法(RSM)建立TS、TAMA的近似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MPOSO)对TS、TAMA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熵值法对TS、TAMA分配权重并进行优化决策,为地铁列车耐撞性设计提供更多理论和工程应用参考。


图1 典型B型地铁列车的吸能装置及布局

2

试验方法

利用LS-DYNA软件建立列车纵向一维碰撞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比相同配置及边界条件的三维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验证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定义列车综合耐撞性指标TS(沿列车方向总压缩位移)、TAMA(列车碰撞总体平均加速度)。分别将车辆设计质量M/空行程D固定,另一个设计变量在定义范围内等间距取9点,在地铁列车碰撞标准工况下,基于列车一维碰撞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研究M/D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拉丁超立方法(OLHD)对M、D进行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TS、TAMA的近似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MPOSO)对TS、TAMA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熵值法对TS、TAMA分配权重并进行优化决策。


图2 列车碰撞模型示意图:(a)一维动力学模型,(b)有限元模型

3

结果

将车辆设计质量M固定为33t,在地铁列车碰撞标准工况下,随着空行程D由20mm增加到50mm,相比于初始量,前三个碰撞界面的压缩位移相对变化分别为20.59%、4.03%及-25.41%,吸能量相对变化为9.60%、4.48%及-27.25%;M1车速度平衡时间由0.396s增加到0.433s,M2车速度平衡时间由0.556s增加到0.595s;M4~M6车最大碰撞瞬时加速度相比于初始量,相对变化分别为-0.47%、-1.16%及-0.11%;TS相对变化为-2.11%,TAMA相对变化为-0.22%。

将空行程D固定为35mm,在地铁列车碰撞标准工况下,随着车辆设计质量M由30t增加到36t,相比于初始量,前三个碰撞界面的压缩位移相对变化分别为42.17%、19.43%及24.32%,吸能量相对变化为18.78%、22.49%及26.57%;M1车速度平衡时间由0.389s增加到0.433s,M2车速度平衡时间由0.53s增加到0.621s,M3~M6车速度平衡时间由0.62s增加到0.733s;各车辆的加速度相对变化都在-16%左右;TS由初始1248.459mm增加到1459.425mm,相对变化为16.90%;TAMA由初始1.4422g减小到1.2122g,相对变化为-15.95%。

通过对多目标问题进行优化求解,得到列车耐撞性评估指标TS、TAMA的Pareto前沿最优集,对于最小的TS,在Pareto前沿最优集的一端取到,而在另一个端部取到最小的TAMA。采用熵值法,得到列车耐撞性指标TS、TAMA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50003、0.49997。赋予权重后再次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MPOSO)进行多目标优化,当空行程D取值为50mm,车辆设计重量M为32.4t时,取到最优解,此时TS为1307.5mm,TAMA为1.4g。

4

结论

空行程D对列车前两个碰撞界面吸能装置压缩位移产生显著正影响,对第三个碰撞界面产生显著负影响,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第三界面、第一界面、第二界面。车辆设计质量M对列车前三个碰撞界面吸能装置压缩位移均产生显著正影响,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第一界面、第三界面、第二界面。车辆设计质量M直接决定车辆最大碰撞瞬时加速度,随着车辆设计质量M的增加,车辆的最大碰撞瞬时加速度线性减小。空行程D对车辆最大碰撞瞬时加速度影响很小。

不同空行程D下M1、M2车速度-时间变化曲线产生偏移且相互平行,不同车辆设计质量M下所有车辆速度-时间变化曲线均发生偏移且逐渐发散。在空行程D、车辆设计质量M的共同耦合影响下,考虑列车前三个碰撞界面吸能装置压缩位移、前两节车最大碰撞瞬时加速度、TS及TAMA,列车所有碰撞响应与车辆设计质量M均为强相关;M2-M3碰撞界面吸能装置压缩位移、M2车最大碰撞瞬时加速度与空行程D为强相关,而其它碰撞响应与空行程D均为弱相关。

对TS、TAMA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并进行决策,优化后的地铁列车耐撞性综合指标显著提升,为列车耐撞性设计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和工程应用参考。

5

前景与应用

列车的耐撞性设计是现代轨道车辆的设计难点和痛点,实践中发现车辆设计重量M、空行程D(头车半自动车钩剪切后防爬器接触前列车运行的距离)对地铁列车的碰撞响应有较大影响。M、D作为车辆的可控设计变量,研究其在标准碰撞工况下(25km/h)对列车碰撞中吸能结构及各车辆的响应影响规律对提升地铁列车耐撞性设计、帮助设计工程师决策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对M、D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规律及对列车耐撞性综合指标TS、TAMA的多目标优化及决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提升地体列车耐撞性的设计及帮助设计师决策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相关文章/图书推荐

[1] T Zhu, S N Xiao, G Z Hu,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METRO VEHICLES CONSTRUCTED FROM TYPICAL MATERIALS AND THE LUMPED PARAMETER MODEL OF FRONTAL IMPACT. Transport, 2019, 34(1): 75–88.

[2] Y J Gu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16-17, 45-47, 73. (in Chinese)

[3] Y K Sui, H P Yu. The improvement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12. (in Chinese)

[4] H Zhao, P Xu, S H Jiang, et al. A novel design method of the impact zone of a high-speed tr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20: 1-10. Published online. http://doi.org/10.1080/13588265.2020.1808755.

团队带头人介绍


肖守讷,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第六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64年6月出生,江苏省沛县人。长期从事机车车辆结构设计及理论、车体与转向架结构强度、碰撞动力学、复合材料与结构轻量化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纵向项目/课题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2002年“东风4D系列内燃机车”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获四川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5年“7200kW交流传动全悬挂快速客运电力机车平台的构建及应用”获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轨道交通多功能整车称重调簧试验台研制开发”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等奖;主持项目“列车碰撞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被认为“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列车碰撞动态失稳行为机理与表征、列车碰撞能量模拟与优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含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SCI论文50余篇)。应邀在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前沿论坛(WTC2020)、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等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与国际疲劳与断裂领域大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Neil James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担任《铁道机车与动车》、《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两个杂志的编委。同时,长期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Composite Structures、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机械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铁道学报等期刊的特邀评审专家。

作者介绍


刘艳文(本文第一作者),1988年5月生,内蒙古集宁人,2013年7月硕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为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轨道车辆碰撞被动安全,已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各专利1项。

团队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车车辆结构设计与理论、列车碰撞安全性、结构强度、疲劳可靠性、吊挂设备耦合振动、复合材料与结构轻量化、动力学、疲劳断裂,以及车辆性能-参数关系与系统平台搭建等等;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车体(动车组系列、地铁车、磁悬浮车、低地板车、机车以及其它特种车辆(加载车、隧道检测车等)、转向架(构架、车轴、轴箱及其它部件)、吊挂件(电池箱、变压器等车体吊挂件)等。

近年团队发表文章

[1] Tao Zhu, Shoune Xiao, Cheng Lei, et al. Rail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based on Collision Energy Management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 2021,9(2):101-131.

[2] Bing Yang, Zhanjiang Wei, Zhen Liao, et al. Optimis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rack Tip Position Based on Gauss-Newton Iterative Technique. Chinese Journal of Mechincal Engineering. 2021. 34(70): 1-12.

[3] Yanwen Liu, Bing Yang, Shou-ne Xiao, Tao Zhu*, et al. Parameter study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crashworthiness of a B-type metro trai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F 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21:095440972110082.

[4] Jingke Zhang, Xiaorui Wang, Tao Zhu*,et al. Research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maximum mean acceleration of train longitudinal collision. Shock and Vibration. 2021. https://doi.org/10.1155/2021/1560297.

[5] Zhen Liao, Bing Yang, Sheng Dai, et al. Effects of Stress Amplitude Ratio and Phase Angle on Short Fatigue Crack Behavior and Fracture Mode of EA4T Steel.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021.30(4):2853-2863.

[6] Tao Zhu, Xiao-rui Wang, Yi-wei Fan, et al. A Time Domain Method for Wheel-Rail Force Identification of Rail Vehicle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2020. DOI: 10.1080/00423114.2020.1838562.

[7] M. X. Yin, T. Zhu*, J. T. Xu, et al. Service Reliability of a Heavy-Haul Wagon Coupler Body Based on the SMOTE-Bootstrap-Bayes Method.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20,118:1-13.

[8] Yu-Ru Li, Tao Zhu*, Shou-Ne Xiao, et al. Application of Collision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in Railway Vehicl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F-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20. DOI: 10.1177/0954409720959869.

作 者:刘艳文

责任编辑:谢雅洁

责任校对: 向映姣

审 核:张 强

JME学院简介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首任院长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两刊主编宋天虎。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欢迎关注JME学院视频号~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

西南交通大学考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2022)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