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考什么)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考什么

导读

2021年9月26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承办的求是理论论坛在成都顺利召开。论坛依托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获奖论文的精彩分享和点评,与在场学者共同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本文字数:4467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论坛现场

2021年9月26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承办的求是理论论坛在成都顺利召开。“求是理论论坛”是由加籍华裔学者梁鹤年教授倡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和《城市规划》杂志社共同承办的以“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为主题的专题论坛,目前,“求是理论论坛”的征文已经纳入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本次论坛由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百浩教授主持。


李百浩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20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暨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获奖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孙诗萌、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吴中分局姜凯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司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郭紫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阳五位学者宣读获奖论文。王鲁民教授、武廷海教授、何依教授、相秉军院长、王兴平教授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论坛合影

李百浩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本届求是理论论坛投稿与评审情况,并对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感谢。随后,按照专业组、学生组的顺序,获奖者依次宣读获奖论文。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大学建筑学院王鲁民教授,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清华同衡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相秉军院长,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孙诗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孙诗萌结合对古代地方城市规划机制的思考,基于地方志文献和地方城市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官方传统、民间传统、士人传统,报告分别阐述三个传统的内涵及特点,总结三个传统分工与协作,论述了三个古代传统与当代城市规划的关联与传承。


姜凯凯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吴中分局

姜凯凯以思考经济学与规划学具有相似学科逻辑为缘起,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中解析城市规划被动和滞后的原因,提出城市规划空间资源配置与管控的“四个转向”“一个体系”的转型之路。并从经济学的中心漂移、规划理论与规划研究的本土化、规划实践与规划治理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展望与反思。


司 南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司南从新马克思主义租隙理论出发,解释城市更新现象,并结合中国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模式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报告以深圳市2010-2016年已实施的城市更新单元数据为例,对深圳市城市更新中租隙进行了测度与分享,揭示了土地性质和实施主体对租隙产生的差异化影响


郭紫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郭紫薇结合疫情之下社区生活的亲身体验,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理论与规划路径相互背离的问题出发,运用“制度-生活”分析范式,梳理了我国城市社区经历的“管制-管理-治理”三个阶段,建立了“制度-生活”视野下社区治理的解析框架,提出了制度与生活两者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路径与方法。


陈 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陈阳梳理西方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历程,明确了土地混合利用良性演变路径的存在,辨析了其背后演变动力机制体系的总体特征,诠释了传统三角动力“社会-市场-政府”在演变机制体系中的差异化作用以及动力体系的“偏差”机制与“纠偏”过程,进而尝试“西为中用”,结合我国既有路径问题提出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

每位获奖者分享结束后,点评专家依次进行了点评。总结其观点如下:


王鲁民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鲁民教授认为

第一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非常有价值,特别是近些年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卓越成绩,社会和国家都提出来要建设中国特色规划理论的必要性;其次论文非常细致的对古代建设过程进行了完整分析,给后期广大学者继续探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定了扎实的根基。相较之下,论文提出的官方、工匠(民间)、士人这几个传统,大体是从不同身份角度来分类,然而实际上三者之间的身份很难清晰界定,是不是可以尝试从工作性质角度进行划定,也许更有助于抓住规划实践的整个过程。

第二篇文章从资源的角度来考虑规划工作运行的过程,符合当下城乡规划改革的趋势,同时论文把规划工作实践和理论建构联系在一起,值得肯定。今后需要更加关注规划实践,用实践充实理论来进行更好地诠释。

第三篇文章用租隙理论很好的对深圳市旧改的机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整个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考虑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事实来修正西方租隙理论,来更好的解释中国现象;二是需要考虑选择“价值差”作为测度标准可能会存在时效性和局限性。

第四篇文章提出的“制度-生活”分析框架还是很有意思,清晰了点出了研究问题,但是论文对“社区”的概念还需要再进一步辨析,也需要考虑社区一词对于中西方的不同内涵,特别是我国特色体制下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居住单元,其在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也可尝试从这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

第五篇文章选题很有价值,内容也写的非常好,但是中国城市存在的问题与西方存在较大的不同,研究探讨的西方土地混合利用如何能够在中国的城市进行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何 依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何依教授认为

第一篇文章从官方、民间、士人三个维度站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角,系统化梳理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行方式进行了较好的分析,论文整体具有较高层次。但是论文从身份角度提出的三个维度可能还需要再进一步辨析,同时,古代史书有不同的体例,侧重点也不同,像编年体很难会有民间这个身份的记事,因此,可能从不同的史书入手,呈现出来的内容会不太一样,后期研究中可以再综合考虑。

第二篇文章作者思辨能力强、逻辑清楚,整体研究和讲述非常理性,作为规划管理工作者从比较学术的视角来思考规划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非常难得且有价值。倘若文章在撰写或讲述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实际案例的呈现和描述,会使文章在理性基础上更具生动性。

第三篇文章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在数据和理论的支撑下得出清晰的结论,从论文写作范式上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缺乏具体地块的具体实践经验,相对缺少一些说服力,未来可以再做一些补充。

第四篇文章提到社区治理,在过去计划经济框架下,社区是层级化的,具有非常清晰的体系和垂直结构,但是市场经济之后,社区生活扁平化了,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空间当中的一个生活单元的概念,与过去社区的内涵与本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疫情之下,大家又重回社区生活的背景下,研究社区治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是整体上面有点宽和散,研究还不够集中,未来还需要再进一步深化。

第五篇文章提到的土地混合利用的确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但是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土地混合利用,存在时间背景和尺度关系,早期用地肯定是混合的,工业化生产才带来功能分区,同时在宏观尺度研究职住平衡、微观尺度研究15分钟生活圈,都是强调混合。因此论文除理论探讨之外,倘若可以落脚到规划行业所熟悉的点上去解读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相秉军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

清华同衡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院长

相秉军院长认为

第一篇文章将散布在各个方面的有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相关记录内容归纳总结凝练成文,工作量大、意义深刻;同时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还有更多的探索空间,论文下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将相同的框架用于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方面,基于史料梳理,系统挖掘历史文化保护的本底和重点,为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

第二篇文章从规划管理和运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城市规划工作,非常宝贵和有价值,目前文章主要关注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具体地块的土地空间,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下,未来从国土空间全域角度,包括城市、乡村、农田等空间去考虑规划和城市经济的运行,可能也会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第三篇文章很好地解释了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一些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文章也规避了实证问题,整体看起来只是理论上面的思考。然而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文章可以把理性的思考变成指导或引导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社会问题会更加有意义。

第五篇文章的确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论题,但是整体会觉得有一些深奥,做研究可能更好的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实践趋势结合更加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时期,但是有关城市混合利用等概念或相关理论还是不够落地,特别是如何指导城市建设这方面的内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形成策略性的东西,指导规划实践会更加契合当下我国城市发展的需求。


王兴平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秘书长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兴平教授认为

第一篇文章选题对于城市规划学科非常重要,有价值、有意义、有前瞻性,提出的三个传统从古代城市规划角度是成立的。面向未来的研究提出三点建议:考虑三个传统之间的关联性和传导性,是否可以概括为一个传统;研究方法上,除了文献研究之外,还可以结合多种形式的考证途径,进行综合研究;古为今用,如何将古代营造城市的智慧进行更好的转化和应用,还需要探讨。

第二篇文章作者努力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值得认可和肯定,论文从经济学角度切入研究经济和规划的关系,符合建国以来新中国城市规划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向。提两点小建议:要考虑到中外在制度的内涵、外延及运行机制上的差异,辩证看待、理解不同口径下交易、贸易和收益的差别;规划工作的内在逻辑与经济学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仍然需要从规划学科本身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第三篇文章从写作逻辑、表述方式、推演过程来看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学术研究论文,选题也非常具有价值。提两点建议:相比租隙一词,租差在国内提出的更早,且更易于大众理解,如果二者内涵一致的前提下,尽量与此前学术术语翻译保持统一;租隙理论是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还是只是国外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可以再进一步推敲。

第四篇文章关注疫情之下的社区治理非常有意义,除作者建立的制度-生活框架来解释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也影响着社区的治理,就是基层党组织,而且实践来看,基层党组织在解决社区事务问题上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关于社区治理,未来的研究也可以考虑这一平台的价值与作用。

第五篇文章的选题是存量时代之下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选题比较有价值、论文整体逻辑架构完整。提三点建议:论文提出的三角模型较为广泛通用,建议在此前基础上慢慢聚焦到规划专业层面,提出更下一个层级的分析框架;良性一词出现在标题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和解释其内涵;从事实出发,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要兼顾以理服人和用事实说话两个方面研究。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城市规划》杂志社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八:广域视角下的历史城市更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三:聚焦空间治理转型,推动行业发展变革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一:如何理解和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考什么)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