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复试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复试名单

1

研究内容

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SPNs)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可调发射和带隙、低细胞毒性等特点,是生物传感和电子领域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纳米材料之一。微流控芯片是材料合成和生物传感领域新兴应用的关键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张闽依靠超快激光加工技术制造了一种三维(3D)微流体芯片,在该芯片中连续合成了尺寸可调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SPNS),并实现了SPN涉及的在线荧光传感。作者进一步开发了一个在线传感平台,用于H2O2和氧化酶催化底物(如葡萄糖)的比率荧光分析,其中使用SPN和中性红(NR)的复合物(SPNs/NR)作为介体。通过所提出的平台,H2O2的检测限(LOD)为0.48 μM,葡萄糖的检测限为3.33 μM。相关工作以“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Semiconducting Polymer Nanoparticles with Varied Sizes for Online Fluorescence Sensing via a Laser Tailored 3D Microfluidic Chip”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


2

研究要点

要点1.作者利用超快激光加工技术构建了一种3D微流控芯片,由于其高效的混合和强大的涡流能力,可连续制备出高通量、尺寸可调、均匀分布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SPNs),防止其聚集。此外,在优化的条件下,具有超小颗粒尺寸(<3 nm)和良好单分散性的独特SPN具有稳定的荧光性质、良好的单分散性和高再现性。

要点2.作者进一步将优化的超小SPNs(<3 nm)与中性红(NR,一种pH敏感染料)结合,构建比率荧光探针(SPNs/NR),用于H2O2和氧化酶催化底物(如葡萄糖)的比率荧光分析。H2O2的比率荧光检测可通过H2O2与Fe2+的Fenton反应来实现,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和Fe3+猝灭SPN的荧光并开启NR的荧光。由于H2O2是氧化酶反应的副产物,因此本系统可以遵循生物催化过程,即溶解H2O2产生氧化酶,如葡萄糖氧化酶(GOx)等。

要点3.作者所提出的平台,其H2O2的检测限(LOD)为0.48 μM,葡萄糖的检测限为3.33 μM。

该3D微流体合成和传感平台为简单生产纳米颗粒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在在线传感生物标志物领域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前景。

3

研究图文


图1.(A)微流控合成系统。(i)混合单元在蓝色矩形位置的特写视图。(B)由四个混合单元(QH2O=500 μL/min;QTHF=250 μL/min)组成的微通道中混合性能的3D微流控芯片数值模拟。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2.5×10-3 M和0 M的流体摩尔浓度。青色表示两种流体完全混合。(C)不同流速比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的TEM:(ii)QH2O:QTHF=1:1,(iii)QH2O:QTHF=2:1,(iv)QH2O:QTHF=3:1和(v)QH2O:QTHF=5:1。(D)在微流控和本体系统中合成的SPN(PFO/F8BT/MEH-PPV)的TEM以及在(vi)可见光和(vii)紫外光中的SPN。M表示微流控方法,B表示本体方法。


图2.(A)H2O2检测的传感机制。(B)SPNs、NR和SPNs/NR的Zeta电位。(C)SPNs/NR、SPNs/NR/Fe2+、SPNs/NR/Fe2+/H2O2和SPNs/NR/Fe3+的荧光发射光谱。(D)在444 nm处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E)576 nm处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SPNs]=5 μg/mL,[NR]=100 μg/mL.[Fe2+]=10 mM,[H2O2]=0.1 mM,λex=400 nm)。


图3. 优化(A)SPNs/NR浓度、(B)Fe2+浓度、(C)pH和(D)温度。


图4.(A)在2-200 μM浓度范围内,SPNs/NR和H2O2混合后的荧光光谱。(B)SPNs/NR与葡萄糖在10-3000 μM浓度范围内混合的荧光光谱。(C)当H2O2浓度在2-200 μM范围内时,F576/F444之间的线性关系。F444和F576分别表示444和576 nm处的荧光强度。(D)当葡萄糖浓度在10-3000 μM范围内时,F576/F444之间的线性关系。


图5. 在线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的时序图。

4

文献详情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Semiconducting Polymer Nanoparticles with Varied Sizes for Online Fluorescence Sensing via a Laser Tailored 3D Microfluidic Chip

Ruixuan Hu, Xiaolong Li, Jian Xu, Ya Cheng, Min Zhang,* Guoyue Shi

Anal. Chem.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3c01779

版权声明:「崛步化学」旨在分享学习交流化学、材料等领域的最新资讯及研究进展。编辑水平有限,上述仅代表个人观点。投稿,荐稿或合作请后台联系编辑。感谢各位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复试名单)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