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考研选考场(考研选考场是什么时候)

考研选考场,考研选考场是什么时候

全国甲卷就是一道新传论述题。

@TuTouSuo™️

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讨论高考话题不仅是人们对于教育发展的关注,也是人们对已经逝去的高考记忆的怀念。今年全国甲卷的语文作文题目“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让许多人感觉这个题目是为新传er准备的论述题。诚然,对媒介技术的关注是近几年传播学发展的重心之一。媒介技术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其最大的影响之一即对人的时间感受和时间观念产生了双重影响——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更好地控制和利用时间;同时,人类也逐渐活在了媒介技术对时间的操控中而不自知。

一、第三持存:打造时间客体新工业

胡塞尔指出,主体基于“原生回忆”(人脑中突然出现的主观意识活动)和“次生回忆”(人脑中保存的记忆)之间的深刻关系形成了对于时间客体的意识体验,以及对于时间流的把握。斯蒂格勒将前者称为“第一持存”,将后者称为“第二持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持存的概念,即在记忆机制中,对记忆持存的体外物质性记录,是一种数字义肢。

当前的网络技术就是典型的第三持存,数字作为一种新型的第三持存扩展人的记忆的内涵和外延,人们利用网络这种第三持存更好地掌控了时间和记忆。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借助第三持存,平台媒介建构了直接影响人的个体和群体意识活动的发生和体验,人们首先面对的就是失去对自己时间和记忆的控制权。

斯蒂格勒将传媒称为时间工业,认为它生产着大量的“时间客体”,即由网络信息技术生产出来的可以拟真时间在场的义肢性客体。个体变成时间客体之后,其意识结构就具有了电影特质,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存在着蒙太奇的过程——对回忆的剪辑和拼贴,如慢镜头、快速剪切、定格等。媒介技术的任务就是谋划、占据时间,使得个体生命时间与媒介时间高度重合。由此,人们对记忆和时间的体验就被纳入了媒介的呈现逻辑之中。

二、网络时间:走向“去同步化”的节点

时间不仅是个体的感受,它是一种多元的社会景观,在媒介的作用下,时间嵌入多重社会过程之中,人们从中获得不同的时空经验。罗伯特·哈桑在《注意力分散时代》中论述道,技术对事件的组织和管理,形成了技术内在的时间逻辑,而内嵌了该逻辑的媒介技术将会建构相对应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关系。

印刷技术内嵌了钟表时间的逻辑,它象征着一种规律和秩序的时间观——线性的、不可逆转的、可以度量和预测,从而驱动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赋予现代社会整体性的技术语境。网络时代的来临击溃了钟表时间的统治基础。网络时间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形成,与生俱来具有加速性。网络时间将人们带至一个去同步化的临界点,人们越来越无法跟上它的认知要求,时间正在加速着被不断压缩。个体作为社会运转的一个零件,乃至其生物节律都必须顺应不断加速的网络时间的要求。

如今,钟表时间正在被弥散、加速、共在的网络时间体验所取代。在算法推荐的精心设计下,面对同时打开、同时发生的多个时间景观,人们往往拒绝停顿、拒绝迟滞、拒绝专注、拒绝反思意义建构的需要。讽刺的是,就算是当沉溺于网络景观的个体试图进行媒介戒断时,依赖的仍旧是相关时间管理APP的媒介使用。

发布于:上海市
考研选考场(考研选考场是什么时候)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