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474万考研人,到底图什么?

474万考研人,到底图什么?

昨天起,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开始公布2023年考研初试成绩。

在媒体的报道中,遍地的400+高分不禁让人感叹,考研这条路,真是越来越卷了。

本次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对如今的大学生们来说,考公考研似乎已经成为 比考大学更为重要的事情、比找工作更为稳妥的选择。因为他们清楚,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与更加稳定的未来。

而除了媒体叙事中的绩高者外,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群体——二本及以下的学生们

黄灯老师在广州某二本院校任教十余年,对多达数千位学生都有长期观察,乃至跟踪走访, 写成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


黄灯

我们今天就从中选取了几位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的二本学生,他们或她们的经历,对当下正奋战在考研、考公务员的同学们也许会是一面镜子——

辛追

连战三年,拒绝调剂,目标复旦

冉辛追1992年出生于甘肃,是劳经系少有的外省学生。 爸爸在邮局上班,先后在平凉、酒泉任职,一直做到邮局的一把手。妈妈很早以前在泾川县棉纺厂上班,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企的改革,最后成为下岗工人。

父母的婚姻,带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浓厚的单位特色,拿不高的工资,住单位的房子,历经了从公用厨房的筒子间,到独立厨卫套间的过程。

父母极为重视辛追的教育,在辛追的家族里,和他同龄的孩子,上大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和他同龄的大伯家儿子,甚至念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还有在中国矿业大学读书的。

相比别的孩子,辛追自小就显露出对阅读的特别兴趣,在辛追的印象中,整个家族特别期待他上大学,尤其是妈妈,在他很小时,就一次次鼓励他考北大,“北大好啊,你到北大去,妈妈就来北大看你呀”。

从会认字起,父母见他特别热爱读书,很早就为他订阅了很多报刊。 显然,相比来自农村的学生,辛追良好的家境以及父母的开明态度,为他童年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正是童年相对完美的呵护,辛追进入大学后,独立思考的优势显露出来。相比周围更多进入大学就失去目标的同学,他尽管无法预测以后从事的职业,但却一直知道自己的需要。


《天才枪手》剧照

2013年下半年,我恰好教他们班的《大学语文》,在课间,辛追曾多次咨询我,从人力资源管理跨到文艺学,到底有无成功的可能?

我见多了头脑发热的学生,留意到专业跨度太大鲜有成功的案例,对他的选择尽管没有明确反对,但也没有拼命鼓励。没有想到,大学毕业,他压根就没有加入找工作的队伍。北方孩子更热衷考研的事实,再一次在他身上得到验证。更没有想到,辛追父母对孩子的决定,全力支持,仿佛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个考研的机会。

从2015年到2017年,整整三年,他住在龙洞,先后辗转了四个住处,父母给他每个月提供三千元的生活费,“扣掉房租,还有两千多元,在龙洞,我的生活足够好”。

辛追参加过三次研究生考试,他不接受调剂,目标是复旦大学。最后一次考试,120多名考生中,仅招十几人,其中有8名来自保送,他考了430多分,位列第二,终于成为复旦的一员。在龙洞居留的年轻人中,辛追因为他的执念和坚持后的成功,成了“龙洞的传奇”

芳坤

考研要做持久战

进到大学,芳坤从未为学习发愁,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因为办事麻利,一直在系办兼职。大三时,她开始思考毕业的去向,开始严肃地对待学习,准备考研。

名校考研对第一学历的看重,成为学生中隐秘流传的魔咒, 在孤注一掷的勇气和明知失败的结果中,芳坤理智地选择了暨南大学作为目标。她第一次意识到,高考没有进入一本院校,没有进入985、211等高校,早已给她未来的选择,设置了重重的障碍。

从2017年开始,芳坤着手考研,接受高考以后最为艰难的考试。在她身边,从大二、大三开始,并不清晰的就业前景,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考研队伍。考研结束,等待成绩的日子,给她带来的不是释放,而是另一重更为真实的迷茫,


《垫底辣妹》剧照

芳坤的宿舍中,找到工作的舍友很少,外出实习的,主要是帮助单位运营公众号。在经济活跃的广州,貌似有很多就业机会,但摸不到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芳坤隐约发现,如果不能考上研究生,手里的一纸文凭,含金量并不高。有些工作,即使不读大学,也能找到,大学生的竞争力,在现实中,并不是很强。2018年3月,她奋战了一年的考研成绩公布,360多分,上了国家线,在激烈的竞争中,她与暨大失之交臂。

考研失败后,她耽误了最好的找工作机遇,她从来没有想过寻求父亲的经济支持,她已下定决心,准备二战再考一次。芳坤的当务之急,是在备考期间,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丽颖

从考公务员中突围

黄春燕毕业后,考进了潮州市广播电视台,成了潮州电视台知名的节目主持人,是班上耀眼的明星。 张健父母是机关公务员,他听从父母建议,很早就下决心考公务员,大学毕业后,顺利考进博罗县政府机关部门,现在下面一家镇政府工作。

更多的学生,像王国伟和石磊一样,经过不同工作的尝试后,最后还是决定回到考公务员的路上,并获得了成功,马丽颖就是如此。班上共有十二人做出如此选择。

丽颖来自一个普通的警察家庭,有一个弟弟。父亲大专学历,在公安系统工作了将近三十年,干过交警、刑警、治安警察,是一个性格沉默,喜怒不形于色的男人。母亲比父亲大一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为了照顾孩子,她当起了家庭主妇,“每天除了买菜,几乎不出门,对着四堵墙,犹如井底之蛙”。直到2003年丽颖初中毕业,母亲突然意识到,“不工作就没有发言权,不工作就无法独立”,于是拜托熟人,在公安局找了一份后勤服务的工作。


丽颖高中时候,曾写过一篇作文《三十岁的我》,她梦想的生活是,“30岁的我,微胖,育有自己的乖女儿,同时继续在职场打滚,生活虽然平淡,然而却无比幸福”。可以说,除了生育的是男孩,她现在的生活,几乎完全实现了高中时代的愿望。她是我所知的第一个实现了梦想的学生。

丽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经过层层选拔后,进入某地方电视台当一名播音主持。 这一份工作貌似光鲜,但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对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了减少成本,单位不承诺给予编制,只是劳务派遣形式。尽管干的活并不比正式编制的职工少半点,但丽颖明显感到,领导并不尊重他们,加上地方小媒体行政化管理手段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一次忍无可忍的冲突后,她毅然辞去了电台的工作,参加了广州某区规划局的招聘,并顺利通过考试,来到了新单位。


《请回答1988》剧照

来到新单位后,她最大的困扰是工作中的喝酒应酬,而最大的改变,则是从纯粹的行政人员,变成了半个懂规划的技术人员。回首自己历经媒体到机关的职业生涯,她感叹,“作为专门被坑的八零后,如何混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如何通过我们这一代人去改变大环境,我觉得还没能给出一个答案,我希望能在彷徨与摸爬滚打中找到答案”。

丽颖的经历,在班上的女生中,颇有代表性。很多女生都是毕业经过折腾后,通过考公务员,得以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尽管工作中也有新的挑战,但相比此前的动荡,从考公务员中突围,还是让她们获得了一份安稳的生活。

胜轩

公务员考试,负载相对稳定的期待

2006年,胜轩考上了广东F学院。“在大学前,我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我出生工薪阶层,没有培训班,没有夏令营。我上课时,非常专注,导致我没有兴趣爱好。我的状况代表了60%〜70%学生的状况。”

在我当班主任的2006级中文班中,胜轩是十二个男生中最安静的一个,也是最省心的一个,他带着厂区孩子的温厚、本分,从来没有多说过一 句话。父母双方的下岗经历,以及父母下岗后为了生存所遭遇的艰辛,在他的性格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胜轩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将这种后果,归结到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他曾应聘过一些单位,诸如粮油集团、地产广告公司,“都不是一些好的选择”。一个远房的姐夫,见胜轩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将他带进了一家网络公司,说是网络公司,其实是一家规模很小的淘宝网店。

和他聊起这段经历,他反复提到两句,“真的太痛苦了,真的太不爽了”。胜轩的工作非常杂乱,“又要做图片,又要做运营,还要打包发货”,夹在两头受气。公司待遇低(干了四年,到离职时,月薪仅仅两千多元)。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几年,一方面,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合适做什么,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这份工作,真正学点东西。直到一家街道办招聘,他才下定决心辞职,“从下决心,到考试,到入职新单位,一个星期”。就这样,他获得了第二份工作,一直到今天。

胜轩以网络员身份考进的街道办,“关系挂在民政局,但和我签约的,是一家中介”。他知道就算是小小的街道办,等级依旧森严。“街道办下面有很多部门,城管科、民政科、保障科、出租屋管理科,部门里有公务员身份,有事业编制,有一般的合同工,还有一些临时聘请的人”,他则属于临时聘请的人。

在进入街道办目睹层级之间看得见的差距后,胜轩的目标,是考公务员,进入体制最为稳定的行列。毕业多年,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在准备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之余,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他始终保持“两年一证”的节奏,先后获得了会计从业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社工证、驾驶证等。无论在网络公司还是街道办上班,结束白天无比繁琐的事务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继续学习,“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和整个周末,不是上网络课程,就是备考做题”。

四年前,胜轩参加过省考的公务员招考,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幸运地进入了面试,尽管最终没有选上,却进一步坚定了他考公务员的决心。接连三年,他年年参加,从未落下。

所有的考试,胜轩没有一次成功。尽管名次逐年提高,但报考的人数涨幅更大。胜轩始终认为考试技巧很重要,始终认为自己知识准备得不充分,尽管一次次失败,早已让他看清现实,“关系太重要了,就算进入面试,没有关系也很难突围”,但他还是对考试的突围心存幻想。“事业单位的截止期限是35岁,35岁之前,我每年都会参加考试。”他将此当作一项必须坚持下去的事业,不在乎已经考得麻木。

胜轩考公务员的经历,让我突然明白一个事实, 在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将考公务员视为比考大学更为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考公务员会演变为愈来愈烈的角逐?对他们而言,公务员考试相比别的选择,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也负载了对稳定的期待。

综观班上学生毕业后的现状,那些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学生,往往比自主择业的孩子,内心更为宁静。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

不能否认,中国基层单位的面貌,正由这个群体决定,二本院校学生的归宿,与此构成了隐秘呼应。今天,当确定性越来越匮乏,稳定生活越来越成为奢望,更多年轻学生,早已将考公务员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念想。我知道,在各种职业的裂口中,考公务员的可能,也算得上时代悄然给他们撕开的一道光,只不过,这道光,暂时还没有照到胜轩身上。

点击图片,悦读免费读

看见他们 看到更多的年轻人

李陀 梁鸿 贾樟柯 韩少功 特别推荐

以下为薅羊毛攻略,按步骤操作,天天免费读书。

邀请好友即可得30天会员卡哦!!!点击图片,立即参与。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