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考研政治名师(考研政治名师排行)

考研政治名师,考研政治名师排行

作者|曼说

来源|曼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23年硕士研究生初试尘埃落定,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74万。

相较于2022年,虽然增量只有17万,增速也大大放缓,仅为3.7%,但总的来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依然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的考研形势依然严峻,竞争的激烈程度愈演愈烈,对于考生而言,依旧是熟悉的味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众所周知,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似乎给一些发挥不好的考生带了一丝希望,这个因素就是疫情。

考研前的窗口期,恰逢疫情全面放开后的第一波冲击,而这就势必导致一部分考生在考前“阳了”。

所以,今年的考研由此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弃考潮”,弃考率或将创下历史记录。

然而,就是因为如此,网络上似乎出现了一些贬低弃考生的不和谐的声音。

诸如“弃考的往往是那些原本就考不上的人”、“‘阳了’只是幌子,‘菜’是原罪”、“只有意志不坚定的人才会弃考”,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虽然早已习惯了这群“网络喷子”的存在,但作为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有些话却不吐不快,难道弃考生就活该被贬低吗?

在所谓“正统”的文化观念里,“放弃”一词似乎更多的是偏向贬义的一面,无论古今,无论中外。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种尴尬的社会现象:“半途而废”的人或多或少会被周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所“歧视”和“看不起”。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考研“弃考”这一现象?答案是:理性地、一分为二地去看,造成考生“弃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事实上,就算不受疫情影响,在每年的考研初试阶段,也有相当部分考生弃考,这可以看作是“自然弃考”。

而在今年,情况的确特殊,受不可抗的疫情影响,一部分考生确实是不幸感染了病毒,“阳”了,考前严重的身体不适致使他们不得不弃考,这是“非自然弃考”。

对于“非自然弃考”的考生而言,由于身体的不适,他们选择了放弃,无可厚非。

就算是吃瓜群众,你大可以严于律己地要求自己带病赴考,但请不要以此来要求甚至贬低他人。

而对于身体健康的“自然弃考”的考生,也请不要一杆子都打死。

可以承认的是,在这类弃考的考生中,的确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临时“打退堂鼓”的人,但也不能否认,这其中也不乏权衡利弊后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正确选择的人。

比如,有些人考虑了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正是一门关于“放弃”的艺术。

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几乎都面临着两个选择,读研或者是工作。如果选择读研,那么你面临的机会成本就是三年的工作收入和工作经验;相反地,如果选择工作,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学历的提升和更加精进的知识储备。

再比如,有些人通过“试错”找准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考研这条路,这既受内因影响,也受外因影响。

有些人可能在备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基础尤其薄弱,在这个犹如“神仙打架”的时代,就算拼尽全力可能也无济于事。有些人或许因为家庭的因素,也不得不放弃考研并转而去工作。

所以,未经他人苦,莫说他人“坏”。在没有完全透析事情的原委前,还请,不要妄作评价。

文章结尾,引用考研政治名师徐涛的一句话:

“考研这艘船,终究是装不下所有人的梦想。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放弃,我只是说,梦想和奋斗,已经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还需要我们更有理性、更有耐心、更有策略。”

——END——

考研政治名师(考研政治名师排行)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