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1、高途考研在行业口碑好  其次跨专业考研还有一些软性的门槛,比如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跨专业的考生被淘汰的几率更大,特别是一些研究室导师不太愿意收一些这些本科没有学过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学学科、研究生学科都是有着很高的难度,本身在学习方面都有着自身的门槛,可见跨专业考试难度确实很大,并非是简单的事情,因此参加跨专业考研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9月22日,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简称碳中和院,英文名称Institute for Carbon Neutrality,英文缩写ICON,THU)。这个校级实体科研机构的成立,是清华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发挥一流大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创新引领作用的责任担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研究院一经成立,即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向碳中和的低碳、零碳乃至负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关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亿万人民福祉安康的“国之大者”。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如此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面前,大学不可缺席,清华人必须有所担当。”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成立仪式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科技部党组成员陆明,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中国核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等对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提出切实期望与合作展望。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科技顾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翰·霍尔德伦,联合国原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亚历克斯•哈利迪,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署长乌莎·拉奥-莫纳里,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特邀嘉宾通过视频、贺信等表示祝贺。

“实现碳中和,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就是在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将服务国家需求与发挥清华优势紧密结合的成果。”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院士认为。

据介绍,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将创新理念和机制,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发展新格局的新型战略平台。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未来,清华大学将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平台的优势和深厚的人才积累,在低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CCUS与碳汇、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等方向重点发力,力争在碳中和主战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贺克斌院士介绍:碳中和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形成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碳中和关键技术合作集成平台,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对接地方低碳发展与企业转型需求,合作共建绿色低碳示范企业、示范城市(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碳中和研究方面持续积累

据介绍,清华大学在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方面已有深厚积累,在低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技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CCUS与碳汇、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等若干个碳中和核心研究领域,已取得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同时,近年来,清华大学与重点企业围绕双碳主题展开联合研究,深化校企合作。在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领域,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太古地产有限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国内外重点企业联合共建校级研究机构,并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已建成包括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内的多个校级研究机构,用“硬核技术”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9月18日,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华能集团、宝武钢铁集团、中信集团签约共建高温气冷堆碳中和制氢产业技术联盟,以我国先进的高温气冷堆技术为基础,通过超高温气冷堆制氢的研发,开发氢冶炼、氢化工等应用技术,将高温气冷堆技术与钢铁冶炼、化工等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打造工业规模示范项目,并在国内外开展产业化推广,努力实现相关行业的二氧化碳极低排放,助力碳中和梦想变为现实。

“实现碳中和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清华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型大学,很多院系都围绕碳中和开展了技术创新研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后,可以整合各个团队的力量,形成综合整体,结合双碳目标开展研究,为国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和资深的决策建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建议。

“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能源互联网系统智能化是实现零碳交通的重要步骤。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所有工业领域的变革,也会带来工科学科的转型与变革。围绕碳中和研究目标,清华大学有着学科交叉和学科系统集成的强大潜力,我们期待在不远的未来将潜力变成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谈到。

“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赋予我们更强烈的使命感,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合作,集中清华众多优势学科的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能动系将进一步加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CCUS),可再生能源、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燃氢/燃氨燃气轮机,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系统与能源战略等方面研究,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清华大学能动系主任、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培学教授谈到。

服务国家是大学的崇高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近年来,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努力展现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从1956年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的需求,集中优势力量创办包括半导体技术在内的一批新专业,到今年4月22日成立集成电路学院,集中精锐力量投向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为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自主创新发展作出关键贡献;从1958年抓住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机遇,主动担当筹建原子能科学实验基地(“200号”),到今年9月12日,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从2018年主动请缨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新发展,到2020年4月2日,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培养未来引领国际公共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发展历史上的多个关键时刻,都有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身影。

在关注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清华大学也一直在积极行动。1998年提出建设“绿色大学”,2017年12月,学校成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19年1月,清华大学倡议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在新的征程上,清华人依然会坚守自强的精神底色,依然会以创新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不少清华师生表示。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有几个)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