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马原考研(考研考马原理考哪些科目)

马原考研,考研考马原理考哪些科目



枢纽这些词看着头疼,直接考含义和原理不好吗?这样考就算是不知道剩余价值理论为何物,纯应试也能连线选对。



我没搞懂为什么辩证法会和形而上学是对立关系?辩证法是一种方法,而形而上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形而上学里面当然可以有辩证法,比如道家形而上学。

查阅资料发现这似乎来源于Mao:“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这里它把一点论等同于形而上学,把两点论等同于辩证法,这都是既错误又肤浅的哲学看法。不过其两点论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是颇有帮助(但是不处理好就容易导致庸俗的两点论——和稀泥,而和稀泥现象简直太普遍了),但也只是一种归纳主义,因为有些事物它并不是两点的,它可能是一点的,也可能是多点多元的。

必须认识到的是——辩证法并没有那么地普遍,否则也没数学、形式逻辑什么事了。


知道你还乱用?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对那些哲学家都一定要进行唯心唯物主义二分,毕竟很多哲学家和哲学理论根本不涉及对世界本原的讨论,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而哲学不是只有形而上学。


越来越多的物理研究表明时间可能只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根本没有客观时间存在。上个世纪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批为资产阶级学说可没过多久。


唯理论并不都是否认感性知识的,比如笛卡尔会认为我们饿了就是饿了,这种感觉如此真实;经验论也不都是否认理性认识的,比如休谟在休谟之叉的问题上认可了数学不依靠经验。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实际更像是本体论问题拓展到认识论,究竟谁才是第一性的?谁才是更可靠的?

此外,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属于广义的理性主义哲学,与后期尼采等人掀起的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相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起源于本体论。认识路线并非是普遍成立的,真理观这个词太大了,思想路线从观念出发也可以建立博大精深的认识体系,我自己采取唯物主义仅仅是因为实用和方便,并不代表唯物主义就是正确的,人不是神,谦虚一点,不要轻易独断自己把握了真理。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确是最为正确的方法。

109.

很无聊的比喻,哲学和科学在下定义时一般都要减少甚至禁用比喻,比喻只是帮助理解,而比喻本身却会带来偏差,尤其是这个很奇怪的、我直接说很错误的比喻。



骨骼系统和血肉系统都是物质性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做这样的类比。


这一段我真的气炸了,头条的存档功能太垃圾了,直接害得我丢存档重写一遍。

“即使身处逆境,也当屈伸守分,以待天时。”

水碰到堤坝不会硬碰硬,而是积蓄力量,一举攻破。遇到障碍物不会首先想着硬碰硬,而是绕开。但水最终却能汇入大海。

兵书也常告诫:不可怒而行事,不可意气用事。

哎,没办法,牢骚发完了再重写一遍吧——
贝克莱唯心主义没什么争论的。他说∶"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他们的一切古怪体系,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因此,他集中攻击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原因等命题,他同时论证精神实体乃至上帝存在的必要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似乎勉强可以归类到主观唯心主义。而胡塞尔认为一切事物在经过现象学的还原后,只是来自我的意向构成物。在胡塞尔那里,并没有否认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对其进行“悬置”(epoche),宣称世界实在论的不合法性。这看起来既不能归入唯物主义,也不能归入唯心主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承认了理念的实体性,承认了理念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并不能算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道,把它归入主观唯心主义,可能是因为《道德经》第40章,也是全篇的核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看起来老子不仅仅是把道作为客观规律、秩序,还认定了其本体论的优先性。不过按照朱子对道家的解读的话,则并不是这样。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也者,形而下之器也。”这里我们大致(有区别)可以把理解读为道,气解读为物质、实体。太极只是一个"理",只是天地万物之理;理不离气,气不离理,理气相即,气是形成事物的形质之体的根源,形器实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而气之聚散的根据,则是理。也就是说,在朱子看来,理和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理和气谁先谁后?

这个问题早有人问过了,朱子的回答是:“"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朱子认为理气是没有先后之分的,只是硬要分先后的话,从逻辑上推去,理先气后。

所以朱子显然不能算唯心主义。相反,朱子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对儒家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不过这是从儒家视角理解的道家,至于老子的本意如何,还并没有明确找到那种本体论上道生成万物实体的句子。

至于物质,什么是物质也是需要讨论的,尤其是物理学的地位拔高之后。我高中时,曾经疑惑于为什么教科书上会说”场是一种物质“?场看不见,摸不着,虽然存在但没有实体,何以成为物质?问物理老师,她也答不上来,只说记住就行,考试一般不考。当然因为她人很好,自始至终我也没怪她,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教育确实挺畸形的——为了考试、私人的荣华富贵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好奇心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但是我确实也无能,想不出更好的、更有效的考核方式(其实世卿世禄制和科举制之间的汉魏时期的制度挺好,可惜人性软弱,很快就成了门阀士族的专利)。所以现在考试制度确实是最好的,但既然都是排位赛,都只有那么多人,或许降低整体竞争激烈度是个可行的方向。

后来我得到的解释是,物理学中不关心这些,场具有质量、动量、角动量等物质的基本物理属性,那么场就是物质啊。物理学不关心哲学的种种定义,在物理学中,你满足了那些数学方程,你就可以是物质

马哲在本体论上不少与爱因斯坦以来的物理学相冲突,虽然我们能看到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种种批判,但马哲还是比其它欧陆传统更接近科学的。关键是有些搞马哲的人,为了自己的饭碗,硬是要灌水,大方承认物理学不好吗?

我认为这个责任要归咎到苏联乃至列宁同志,总是想着把一切东西简单分成唯心唯物,这简直太粗暴且奇怪了。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甚至是歪曲,是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潜在祸根。

之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一股脑地把哲学和经济学混杂着吸收过来,又导致了很多问题。马克思本人根本没在本体论上做什么停留,即使是今天来看,本体论的、世界本原的问题也依旧没能争出个确切答案,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只是这更方便更契合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基石,以及基石之上的理论。当然也有要批判宗教的需要。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杰出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产出的最精彩的硕果,很识趣地没有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做什么停留,这不是马哲的重点。也正因如此,马哲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可以尽可能地兼容不与唯物主义直接冲突的哲学和科学理论。我们也无须在此过多停留,毕竟就算我们身处一个黑客帝国那样的世界,也不妨碍革命的进程。

总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要抵制那些对一切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都一定要进行唯心唯物主义二分,对一切哲学家和科学家、社会学家都要强行分为唯物主义者或者唯心主义者的做法。毕竟很多哲学家和哲学理论根本不涉及对世界本原的讨论,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而哲学不是只有形而上学。自然科学到现在经受过哲学的严肃批判后也基本放弃了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兴趣,而且你在国外也总是能看到信仰上帝的物理学诺贝尔奖科学家们。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世界就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个作为绝对精神的程序员之类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科学家一定是唯物主义者,科学一定是唯物主义,但科学不关心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科学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马原考研(考研考马原理考哪些科目)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