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安阳文都考研(安阳文都考研班)

安阳文都考研,安阳文都考研班

关中将校曾长期控制汉廷,并与关东诸侯为敌,因此关中诸将往往被视作董卓余孽,下落亦不受关注。

不过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有部分关中将校相继接受了曹操的征召。这些人物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特殊时代的历史样本,仍然具备一定的分析价值。

这类改换门庭的关中将校,有段煨、王邑、马腾、阎行、杨秋等人。上述诸人归顺曹氏的时间不同,下场亦有差异。通过对其履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

本文共 48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段煨、王邑

段煨、王邑二人,是较早追随曹操的关中将校,他们在建安初年便已投靠许县汉廷。

(1)段煨

段煨是凉州武威人,世为西土著姓。其族兄段颎,与皇甫规、张奂并称凉州三明,官至太尉。

段煨在董卓秉政期间(189-192)官拜中郎将,在李傕掌权后(192-195)升为宁辑将军。

刘协东迁时(195)段煨曾于弘农华阴县供奉饮食,对汉室表现出一定的尊重色彩。因此建安三年(198)曹操派遣裴茂西征时,段煨便加入了裴茂军,共讨李傕。

李傕败亡后,段煨升任安南将军、镇远将军,后被曹操征召为大鸿胪,又转拜光禄大夫。

段煨后为大鸿胪、光禄大夫

大鸿胪属九卿之列,光禄大夫“无定员、无常事”(见《续汉书 百官志》),一般是授予卸任公卿的冗散职位,均属清贵荣衔。可见段煨晚年已经彻底臣服于曹氏。

从《贾诩传》的相关记载,可以大致推断段煨入许县的时间。

按记载,贾诩投奔张绣时曾把家属质押于段煨营中。段煨在建安三年(198)归顺曹操,贾诩在建安四年(199)便再劝张绣降曹。其中显然存在逻辑联系。

究其原因,无外乎彼时贾诩的家属已经随段煨入许县,贾诩为保家属安全,遂定计降曹。

照此推断,段煨举家迁入许县的时间,当不晚于建安四年(199)。

按建安十四年(209)段煨“以寿终”的记载看,他在许县的闲居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度过了大约十年左右的太平岁月。

(2)王邑

王邑是凉州北地人,汉末出任过离石长,不过未详是否为董卓任免。

李傕掌权后,王邑迁为河东太守。

王邑在李傕时代发迹,可能是因为二人均出身北地,有同乡之谊的缘故。

与段煨的经历相似,王邑在刘协东迁时(195),也曾在河东地区供奉饮食,表现出了尊崇汉室的色彩。

汉廷迁都许县后(196),曹操相继派遣丁冲、钟繇为司隶校尉,都督关中,试图分化瓦解关中将校的势力,征召当地官僚入许县。王邑也在征召之列。

按记载,王邑受到征召发生在“卫固之乱”的背景下,照此记载,王邑入许县的时间当在建安十年(205)前后。

王邑久在河东,不愿离任,因此与司隶校尉钟繇、河东太守杜畿等人发生了严重不愉快,受到弹劾。不过鉴于统战工作的需要,王邑最终未受处罚。

王邑久在河东,心不愿征,钟繇弹劾之

王邑入许之后,转任大司农,亦属九卿之列。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僭号魏公,将三个女儿嫁给汉帝,主婚人便是王邑。他当时以代理太常的身份,代表汉帝前往邺县向曹贵人下聘。照此推断,王邑晚年已经彻底转变立场,成为亲近曹氏的人物。并因此得到信赖,承担一些重要的礼仪工作。

王邑之后事迹不见记载,从时代与年龄上看,他应该与段煨类似,也是寿终正寝的结局。

其实段煨、王邑之所以能够平安善终,与二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王邑在河东,属司隶校尉部;段煨在弘农,西接三辅,东连三河,属地理要冲,弘农也是司隶校尉的临时治所,因此必然遭到曹操吞并。

换言之,段、王二人由于与曹操距离较近,斡旋空间较小,无法像马超、韩遂一样闭关割据,因此不得不举家东迁。不过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获得善终的结局。

马腾

在归顺曹氏的关中将校中,扶风出身的马腾,是一个特殊案例。

他既不像段煨、王邑那样较早地归附曹操,也不像阎行、杨秋那样势穷而降,而是属于在尚有转圜余地时便屈身敌廷。

更糟糕的是,马腾虽然降曹,却没有举族东迁,而是令长子马超留在关中摄帅余众。这一行为最终害了马腾性命。

客观来看,钟繇出任司隶校尉时,虽然关中诸将各怀异心,但马腾方面对钟繇的工作还是比较配合的,多次出兵协助对方镇压袁绍余部,诚意十足。

建安中期马腾与韩遂反目成仇,相互攻杀。双方和解之后,马腾心灰意懒,曹操遂趁机征召马腾入朝为卫尉。

马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征为卫尉

卫尉亦属九卿之列。结合段煨的大鸿胪,王邑的大司农、太常来看,曹操对待关中诸将,大抵是以九卿这类清贵职位为诱饵。

马腾入朝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即赤壁之战同年。大约畏惧于曹操的嚣张气焰,马腾携带宗族百余口一并入朝。

不过马腾并不甘心放弃经营已久的基业,他离开时留下儿子马超在关中摄帅余众。曹操后来征召马超为徐州刺史,亦不见下文。

马腾的本意,大约是想分散风险,以马超为牵制,让曹操投鼠忌器。不料曹操还未生出歹心,马超便主动叛乱(211),毫不顾忌人质安危,最终导致马腾全族遭到夷灭。

不得不说,马腾的覆灭是最令人遗憾的。他入朝的时间(208)恰好处在赤壁之战同年,彼时的选择空间很大。他既可以像韩遂那样一心割据,也可以像段煨、王邑那样彻底归降。

可惜马腾既不愿承担割据的风险,又不舍得放弃旧有的权势,因此入朝为质的同时,留下了颇具野心的马超统率余部。最终本应成为牵制力量的马超,竟成为马腾之死的导火索,可谓讽刺至极。

阎行、杨秋

阎行、杨秋二人归降曹操很晚,已在建安中后期,属于典型的“势穷而降”。不过鉴于二人得以善终,因此亦稍加论述。

(1)杨秋

杨秋凉州安定人,也是关中十部酋帅之一,曾一度与曹操紧密合作,并遣使贡献。

不过建安十六年(211)钟繇假道伐虢时,杨秋出于自保目的,又跟随韩遂、马超阻兵作乱,与曹军战于潼关。兵败之后,杨秋被曹军困于安定,势穷力竭,被迫出降。

杨秋为曹军困于安定,被迫出降

杨秋的幕僚孔桂曾奉命出使汉廷,之后充当了曹操的近侍,并因通晓博弈、蹹鞠等杂戏而获得曹操宠爱。

孔桂有察言观色之能,于是“事多见从”。考虑到孔桂曾为杨秋下属,那么杨秋战败时,或许便得到了孔桂的美言,因此才幸免一死。

杨秋投降后,免于刑戮,保留了旧有官职,还被留在当地招抚余众。不过考虑到曹魏的“质任”之制,杨秋的家属无疑被曹操带走充作人质。

鉴于马腾家族的前车之鉴,杨秋在任上颇为识趣,尽心尽力替曹氏父子效劳。

曹丕继位后(220),杨秋上表劝进,在群臣班次中排行第八,头衔是“冠军将军、好畤乡侯”,可见他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作为一个势穷力屈的降臣,如此结局已经出人意料。

(2)阎行

阎行是凉州金城人,不详其族望高低。不过按阎氏在天水郡为大姓的记载看,阎行应该亦出身凉州豪右之家。这就类似段氏在武威、敦煌均为大姓一般(见《晋书 段灼传》)。

抛开历史书写的倾向性,阎行其人的行事风格与吕布、马超高度相似,即“强而无信、见得不思义”。

阎行本是韩遂女婿,但在韩遂落魄时,阎行竟主动率军攻杀岳父,以向曹操邀功。事虽不成,但依然获得了列侯之位。

阎行欲杀韩遂,以降曹操

由于阎行是受到曹操表彰的正面人物,加之《魏略》与《典略》的作者鱼豢出身关中,对地方人物存在一定的美化倾向,因此对阎行的相关记载,亦需要审慎看待。

比如《魏略》记载的“阎行被迫娶韩遂之女”这类事情,显系出于事后附会,意在撇清阎行与韩遂的关系。这类书写方式,在《杨阜传》中亦多次出现,属于为尊者讳的笔法。

从阎行的相关事迹来看,曹操任免他为犍为太守时他拒不赴任,韩遂任免他为西平太守时他倒是欣然前往。段煨、王邑、马腾入朝时阎行坐视观望,潼关之战时他倒是跟随韩遂临阵作战。其立场是显而易见的。

阎行当时的行为逻辑也不难理解。

犍为郡在益州,所谓的犍为太守无非是遥领,意在征召阎行入朝;西平郡被韩遂控制,阎行在此可以获得实际权力。

直至建安十九年(214)马超败走汉中,氐王阿贵、千万等人以及陇西宋建相继覆灭,阎行才终于开窍,想起来要做汉廷忠臣。

阎行降曹后的事迹不见记载,大约在列侯的虚位上悠游闲散。考虑到他投降的时间节点,能够平安寿终已属万幸。

小结

在归顺曹操的关中将校中,段煨、王邑、马腾、杨秋、阎行等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也因此造成了相异的结局。

段煨与王邑的辖区距离曹操的地盘过近,与虎为邻,无法独善其身,因此不得不早早归顺,以求苟免。也正因如此,二人才获得了尊崇待遇与善终结局。

阎行与杨秋阻兵关中,天高皇帝远,方便长期长期割据,所以投降时间亦晚。考虑到大多数关中诸将的凄凉下场,二人势穷出降却得以善终,已属不易。

至于马腾,既没有段煨、王邑的地缘问题,也不像阎行、杨秋那样困坐危城。他在有权选择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并不明智的举动,也因此注定了悲剧结局。

马腾既不想承担割据关中的风险,又不愿放弃在关中的既得利益,因此他在入朝为官的同时,留下了诸子当中最为强悍的马超作为继任。

马腾此举看似一步好棋,却没有计算到马超的冷酷与野心,最终隐患爆发,反噬了马腾性命,亦可谓咎由自取。

从降曹的关中诸将结局来看,命运确实悲欢无常。段煨、王邑、阎行、杨秋势穷而降,得以善终;马腾主动委质,却反遭诛夷,令人不胜唏嘘。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安阳文都考研(安阳文都考研班)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