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上海科技大学考研难吗(上海科技大学考研难吗2020)

上海科技大学考研难吗,上海科技大学考研难吗2020

从高空100米的地方俯瞰张江科学城,你会发现一个鹦鹉螺状的巨型建筑,太阳下,正闪闪发光。然而你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它的冰山一角,它已经并正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一鹦鹉螺状巨型建筑正是享誉科学界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问起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一实验站的缔造者柳仲楷博士总会滔滔不绝。

张通社与浦东国际人才港联合推出的《浦东创变者》栏目,曾专访了上海科技大学柳仲楷博士,挖掘到了这些背后的故事。

说到光我们并不陌生,但谈到上海光源你或许未必了解,作为张江的代表建筑,自2010年通过国家验收以来,它就成为科学家们聚焦基础前沿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神奇之光”,更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一张靓丽名片。而毗邻上海光源的一所充满朝气的学府——上海科技大学,师生们壮志雄心,在张江浓郁科学氛围中学习、融合、创造。

国内首台,科研利器

由上海科技大学负责设计研发和建设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站(以下简称“NanoARPES”)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测试验收。这一实验站的顺利验收,为张江大科学装置集群再添科研利器。同时,这台装置也是我国首台NanoARPES装置,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设施的空白,总体参数性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国内首台”的称号为这台NanoARPES装置赋予了更多开创性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我国在光子科学先进测量手段上打破了国际垄断,为国内科学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流研究平台。

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普通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此长的一个名词读起来都有些困难,更别说了解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一实验站的缔造者——上海科技大学柳仲楷博士总会滔滔不绝。

“这个词还是比较专业的,不过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上海光源好比一个手电筒,只要将这个手电筒打开,我们就可以用它去做一些事,而上海光源发出的是高亮度宽能量范围的光,比太阳光更强,利用它我们可以去进行一些更高层次的探索,比如可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的蛋白质结构或者物理材料的性质等研究。”

接着,他拿起笔对“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作了三处划分,说道,“首先是‘光电子能谱’,它涉及到我们中学学过的一个物理效应——光电效应,利用同步辐射光把我们要研究的样品里的电子打出来,进而分析它的能量;第二是‘角分辨’,主要是分析样品的动量信息;最后是‘纳米’,我们现在可以把光做到纳米级的微聚焦。这三个名词的累加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得到的这一装置——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装置。”

“它的本质是一件大科学装置,是国家投入科研资金建设的‘国之重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它我们就可以高效率地去探测那些极小尺寸的样品或某些材料电子结构,也可以开创性地去研究相关材料的电子特性。比如说近两年很火的石墨烯材料,以及我们正在研究的拓扑材料,我们的装置在探索这些新型材料方面更具独特优势。”


忠于兴趣,前路坦途

作为高中就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后又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深造,从事拓扑凝聚态方面研究的佼佼者,柳博士自谦自己只是“时代列车”中的幸运儿。在上海光源投入使用后不久,他学成归国,决定到毗邻光源的上海科技大学,在浦东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为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成就了柳仲楷博士,柳仲楷博士亦为时代添砖加瓦。

柳博士的求学经历,一直忠于内心,以兴趣为导向,踏实前进。

受物理学科系统性与框架性的吸引,求学时期,他的爱好就偏向于物理方面,在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接受了顶尖的物理学科培养。但在物理这一学科里,有0.1%的天才就还可能会有0.01%顶尖人才,金字塔尖效应过于明显。也正因为此,柳仲楷在斯坦福时,曾一度陷入迷茫,毕竟在神坛之下,原来自己也只是一个Normal people。

“但是普通人仍然需要找到自己扮演的角色。”黎明前的黑暗固然难熬,但你若多坚持一秒,你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最终初心不变,柳仲楷还是选择继续扎根于基础科研,在美国一读博就是八年。后又去英国钻石光源(牛津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


“what matters to you is what keeps you awake at tonight.”这是他在上科大的第二年的开学典礼上给新生们提出的发展标准,大多数人的平庸是因为迷茫,充分了解自己,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然后选出自己想走的路,最终尽力成就自己。

六年饮冰,难凉热血

说起NanoARPES实验站的承建契机,柳博士也觉得甚是玄妙。那个时候正值他在斯坦福博士毕业,想要回国继续借助光源展开研究。正在此时,蓬勃发展的张江科学中心进入了他的视野,研究型与创新型的上海科技大学各项理念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在导师的牵线搭桥下,柳仲楷约定在一年的博士后工作结束后,立即回国展开上海光源NanoARPES实验站搭建的新征途。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甘坐冷板凳”的艰难前行,好在一路上项目团队逐渐成型。这个项目团队的成员,更像是各路英雄集结的“复仇者联盟”,众人先后汇聚到了上海科技大学。

2015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的王美晓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项目组,构成了团队的雏形。

在这段热火朝天的前期筹划阶段,柳仲楷博士在王美晓博士的协助下,从概念设计到物理设计,最终实现了工程的设计。

“在前期的工程设计上,王美晓博士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在无数次的讨论与摸索中,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地构建了最初的方案。”

六年的时间摸索探路,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搭建上海光源的NanoARPES实验站,团队前期在光源搭建了第一套测试站,一步步的调试,一次次试错,可以说把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完整经历一遍,这为最后实验站的成功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谈及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时,柳仲楷谈道,“最难做的还是进度管理吧,一旦遇到问题,既定的安排就会受到影响,自然也会拖慢工程的进度,但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在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背后,是团队无数个不休息的节假日、是通宵调试的每一晚、是一遍遍推倒重来的艰辛。


随着2017年第一台测试站搭建的完成,团队也日渐趋于完善和成熟。大科学装置背景的刘芳、工程师背景的王峰、刘鹏以及课题组学生张敬、郑慧君等相继加入团队,专注同一目标的科研人员齐心协力,给项目的推动带来极大帮助。

项目的验收是在六月底,火热的夏天给团队成员们增加了一份焦躁心情。“虽然前期我们已经建了一套设备,完整走过流程,但是工程项目中只要有1%的失败那就不能算成功”,这是验收前几天整个团队的焦虑所在。

当项目工艺测试专家组审核通过测试,并看到NanoARPES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总体性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时,8位铁血男儿和在场的所有人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他们在一起相互拥抱,为自己喝彩!这个国内首台NanoARPES实验站终于建成了!

既是终点,亦是起点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喜悦的心情也仅限于此时,柳仲楷博士深知,实验站的建成只代表了一段科学研究新征程的开始,这也正是科研人员身上最大的闪光点,他们面对现有的成就不会止步不前,他们永远在追寻,探索新的里程碑。

对于自己的团队,柳仲楷能想到三个标签:“团结”、“专业”、“尽责”。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将自己的专业性、敬业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人拧成一股绳,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总是能想方设法去克服。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以上海科技大学为基点,立足浦东,面向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为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上海科技大学考研难吗(上海科技大学考研难吗2020)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