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_考研调剂什么时候结束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_考研调剂什么时候结束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特征论略

黄蓉生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彰显铸魂育人主线抓根本、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夯基础、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协同、依循‘三因’与‘三办法’注活力、配齐建强队伍力量突关键、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强保证”,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特征;新时代

特征代表着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本质征象,是标志某种事物特有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规律反映着诸现象之间必然稳定的本质联系,是隐喻特定现象若干外在特征的内在机理。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142由见,研究事物外在直观鲜明特征是揭示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外在创新特征的呈现是人们在遵循内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实践对象进行改进或创造以满足社会需求、人们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和鲜明征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378的实践中呈现出若干鲜明创新特征。毛泽东在阐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3]296因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特征,有必要从“抓住根本、夯牢基础、加强协同、注入活力、突出关键、强化保证”不同维度揭示其特有征象和鲜明标志。

一、抓住根本:彰显铸魂育人主线

所谓根本,意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决定事物本源根基、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本质要素、核心环节、关键步骤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即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铸造信仰、培元立德、引领价值,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白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线,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实践活动的生成根源、轨迹状态与未来趋势,体现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

以立德树人统领创新全程。立德树人,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37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以“立德”作为先导因素和基础前提、将“树人”视为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高校将“立德树人”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扭住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导向引领、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致力于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具备高尚品德、掌握科学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与此同时,用理论武装强化创新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使命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先进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列创造性探索,以组织理论宣讲培训、编写出版读本读物、评选打造示范课堂、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等方式,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在此过程中,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规范等,以此强化创新发展根基,用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教育引导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333。

特别强调的是,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牢记“国之大者”,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回信、指示、批示精神方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自觉在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实践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锚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并且在创造性转化政治优势、创新性探索可贵经验的基础上,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贯通、广泛覆盖和分类指导相协同,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创新的航向顺利前行。

二、夯牢基础:扎实推进主题教育

历史有力证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方式,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形势任务与时代需要进行理论教育和政治宣传的有效途径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先后组织开展多项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呈现出夯实原点、打牢根基又一创新鲜明特征。

突出主题教育时代主题。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活跃的思维、逐步健全的心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亟须精心引导、悉心栽培。尤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6]。坚持理论教育、办好思政课是授大学生以正确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向青年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的政治优势加以发扬光大,在“大水漫灌”基础上因人而异地推进“精准滴灌”,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使理论教育“如同盐一般”溶解到广大学生思想需求、发展期待之中,取得了教育引导的丰硕成果。

拓展主题教育有效途径。“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在知行统一上用功,是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途径。正如习近平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5]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主题教育实践途径的有效拓展,高站位谋划、全景式布局,确保主题教育活动的丰富有效。比如,在活动设计上,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重要现实主题结合,创新性设计“青春告白祖国”“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活动方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与时代同频、与祖国共荣。又如,在活动实施中,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强调集体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组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理论征文、知识竞赛、开设网上微课堂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亲身考察、现场感悟、投身实践的过程中“用学深悟透促力行、以踔厉笃行悟真知”。再如,在活动总结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活动动态,报道特色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在交流中共进、在互鉴中提升,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面貌。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校园、融入课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落细、落小、落实,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全面推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达成认知,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品悟真理真知、于生活中规范言行举止,增强了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了用青春之我建设美丽之中国的干劲,使主题教育的既定目标得以实现。

三、加强协同: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有力实施,需要最大限度、尽可能地挖掘、调动、调配、整合校园内外、课堂上下、从学生入学前直至毕业后等多方面、广场域、全时段的育人资源,建构形成协力协作、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7]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注重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功效,探索构建起“十大”育人体系,做到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呈现出联动协同、增强效果的鲜明特征。

“十大”育人体系内涵丰富。“十大”育人体系整合了高校在立德树人全过程、办学治校多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要素和育人资源,内涵极为丰富:“课程育人”强调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科研育人”旨在通过科学研究这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价值取向、学术发展方向;“实践育人”着力优化实践活动设计,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网络育人”明晰用好网络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心理育人”侧重育心育德的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管理育人”关注管理的道德涵育功能,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服务育人”即指积极回应、有效解决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实际问题,在关心、帮助、服务中教育人、引导人;“资助育人”强调构建以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为主旨的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学生懂自强、讲诚信、知感恩、勇担当的良好品质;“组织育人”明确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类组织的工作和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总的来说,“十大”育人体系整体上兼顾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场域。并且,“十大”育人体系内部有着缜密的逻辑关联和鲜明的层级建构,比如:课程与科研系教书教学方面的育人要素,管理、组织与实践是对日常工作育人资源的挖掘,服务、资助与心理则是对学生成长进步与具体生活的关注,文化与网络是对育人环境的关切。可见,“十大”育人体系全面、系统地整合了高校育人要素,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协同、提质增效。

“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格局。其一,在成员里,既包括了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党务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各类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其二,在过程中,从入学教育至毕业指导,从学习课堂到校园生活,从日常服务至考核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开展、学生生活成长、校园环境营造等各方面。其三,在方位上,强调“立德”方向性、凸显“育人”全局性,打通校内校外、课前课后、网上网下,建成了跨时空、多场域、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格局。即是说,“十大”育人体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全时空关注、宽领域辐射的全员联动、全程协同的育人格局。这一体系最特别之处在于畅通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连接。所谓“供给侧”是指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能提供的育人资源、尚待挖掘的育人要素以及能够激发优化的育人力量;所谓“需求侧”是指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对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期待。“十大”育人体系的建构,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时关注教育对象思想动态、及时回应现实诉求,充分调配教育资源、科学配置育人要素,精心设计内容形式、精准实施策略方式,在筑牢思政课主渠道、坚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的实践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不断满足青年学生成长进步、全面发展需求。

四、注入活力:依循“三因”与“三办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运动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一切外因需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同样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亦源自于其内在动因使然、有赖于外界力量推动。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377,“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378,“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8]。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不断注入改革创新的活力,即激发创新动因、引领创新方向、释放创新动能,方能更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又一鲜明特征。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创新动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教育工作,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做到哪里,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关注学生发展取向、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实实在在为学生明德立志、成长成才提供个体化、多元式的关切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了解学生生活实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获取学生所思所需,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关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现状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立志、求职就业、择友交往、追求进步等多方面提供全程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难题,提高了青年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领创新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以什么为引领、朝什么方向前进,是决定创新工作能不能开展、开展得好不好的重要前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事求是地在完成日常具体事务中化解大学生的现实困难和思想困惑,与时俱进地融入时代、抓住时机,推进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借势谋局、蓄势布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善做能为、有所作为;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短板问题提供了正确途径,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行动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充分说明了这点。这期间,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联系,结合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加大学生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培养力度,优化育人育才工作内容,使之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适应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实践征程上行稳致远。

“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释放创新动能。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139事实上,如何“建桥”、怎样“造船”的问题就是关于如何找到方法、释放动能的问题,“面对主体特征、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工作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实现了创新发展”[9]。“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作为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方法论层面看,是回答怎样看待以及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知识形态和理论体系;在原则方法层面上,明确了化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环境之间“适应性”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依据的法则、标准;在具体方法层面上,揭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创新的明确形态和特定内容,丰富和发展着“船”和“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传承和沿用好的工作办法、修正和改进老的工作办法、探索和开发新的工作办法,引进科技媒体新元素、拓展信息融合新场域、形成开放灵活的方法新格局,充分释放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能,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五、突出关键:配齐建强队伍力量

从一般层面解析关键,意味着揭示事物存在最关紧要的部分、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同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起决定性作用的干部队伍因素。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0]526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力量,就等于缺乏最关紧要的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一事无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形成了一支数量充沛、素质优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工作力量,彰显出配齐建强、确保实效的创新特征。

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330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使命,承担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坚力量、坚守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前沿阵地的可靠卫士。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1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根据思政课教师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拓展选拔视野,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加强区域内柔性流动、协同机制建设以及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21年11月底,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在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77.7%小于49岁、72.9%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35%具有高级职称,[12]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趋势。

建强以辅导员为骨干的党务工作队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包括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组织员等从事党务工作的公职人员。其中,辅导员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等工作职责,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亦是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毋庸置疑,以辅导员为骨干的党务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汇聚风清气正的校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选配工作,鼓励选聘来自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进一步加强队伍力量建设。截至2021年9月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共有21.87万人,师生比达1∶171,[12]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证。

强化“大思政”队伍建设。所谓“大思政”队伍意指具备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领的全体教师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高校“大思政”队伍肩负着明道、信道、传道的神圣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坚定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教育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关键引导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按照习近平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贯彻深入落实,全面推进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水平高超、育人本领精湛、数量规模壮大、角色身份多元、整体结构合理的“大思政”队伍建设。进一步而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确保“大思政”队伍可靠可信、可亲可近、乐为敢为、能为有为,不断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六、强化保证:落实党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16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卓越效能,彰显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特征。

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办好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2]379。即是说,高校党委对高校办学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涉及高校立身之本的核心命题实行全面领导,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师资队伍实行全面领导,对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自身建设实行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党的教育方针,普遍制定完善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制度,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对群团组织、学术组织、学生组织的政治领导,从组织制度、机制体制、关键环节、工作体系等方面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引导全体师生党员在党爱党、在党言党,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立志为之奋斗终身。

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重要基层组织,既发挥着本单位师生政治核心的重要作用,又是把高校党委治党管党、办学治校的具体要求落实到院(系)日常管理的工作支柱,承担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等重要责任,是党全面领导高校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重视强化院(系)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在完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高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等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尤其把握好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确保党组织全面领导、党政分工负责机制畅通、政治把关作用严格、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基层组织制度执行有序、推动党的建设和群团组织建设等工作改革发展到位。具体来说,高校普遍按照政治强、作风正、认可度高的要求选配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院(系)党政联席会制度,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促进院(系)党委领导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院(系)领导班子的贯彻执行、议事决策水平,夯实组织基础,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高校基层党支部分布在各个院系、职能部门、科研团队和学生班级等,是党联系团结广大师生的组织依托,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桥头堡”“火车头”。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重视发挥党支部在做好广大师生理论武装、价值引领、组织协调、服务指导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宣传引导师生、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凝聚作用。截至2022年3月,教育部遴选公布了三批次共计2558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两批次共计197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很好地辐射带动了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从总体上看,高校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按照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在院(系)内教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在年级、专业或班级设置学生党支部,依托实验室、课题组、宿舍园区、社团组织、重大项目等建立党支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打通了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切实发挥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12月,教育部遴选公布了二批次共计200个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事实有力证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领导高校工作、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具体体现和主要抓手。坚持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和领导保障。因而,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相联、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营养和可靠的组织保障;依托高校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稳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强基固本;加强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有效性。准确地讲,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水平,稳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和“魂”、握牢了“基”和“本”、锻造了“桥”和“船”,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意义重要、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N].人民日报,2022-04-22.

[7]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8] 本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

[9] 冯刚.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10]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1).

[12] 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成效——格局性变化 历史性成就[N].中国教育报,2021-12-08.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_考研调剂什么时候结束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