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2021教育学专业备考:中国教育史重点

2021教育学专业备考:中国教育史重点

   2021教育学专业备考:中国教育史重点

  教育专硕和学硕分别考察311和333,虽然代码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但是考察的内容有部分是相同的,下面考研教育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教育学专业备考:中国教育史重点”相关教育学考研信息,供教育专硕和学硕的考生在零碎时间学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利。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

  (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

  (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

  2.齐国的稷下学宫

  (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

  ①学术自由;

  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

  ③自由辩论;

  ④学无常师

  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历史意义;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并重

  ②因材施教

  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

  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

  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10)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5.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6.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②科学技术教育

  ③文史教育培养

  ④思维能力的教育;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①主动

  ②创造

  ③实践

  7.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2)“逍遥”的人格理想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 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

  (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2.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3.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4.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

  7.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②思考与求是

  ③问难与距师

  以上是考研教育学小编整理“2021教育学专业备考:中国教育史重点”内容,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2021教育学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专业备考栏目。


2021教育学专业备考:中国教育史重点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